新課程體系的實施,使教師在教學觀念與行為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此同時,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一個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下怎樣的一堂課算是好課?針對這些疑惑,本人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談談一些不盡成熟的思考與想法。
一、新課改下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看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表達是否流暢,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等方面,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
而新課程提出:教學的本質是“對話”、“交流”和“溝通”,認為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以教學資源為中介的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過程。因此,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觀,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體現了 “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為宗旨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二、現代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質
基于現代教學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活動。包含以下四層意義:1.教學是一種涉及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活動過程,所以,它一定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是一種交往實踐行為,是一種涉及兩個人以上的實踐活動。2.它是一種學習的活動,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因此,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教學。3.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它是由教師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這是一種指向性很強的學習活動。所以,學生隨意閱讀不是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感興趣的東西也不是教學,學習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觀察、認識、感悟、發現等等,更不是教學。4.這里所說的教師的組織活動,包括講解、講述、指導、輔導,也包括展示、演示,還包括組織各種參觀、操作活動,包括釋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等。總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進行的手段,教師都應該利用,而教師利用這些方法、途徑、媒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真正進行下去,能夠收到切實的成效。
三、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
當我們把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從教師傳遞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活動以后,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應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一般地講,教師應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組織實施科學的教學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1.精心處理教材:在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并非唯一依據。教師不能機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參的內容與設計,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2.體現新課程理念: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創設一種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環境。通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中教師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而又緊湊地參與學習與思考,較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發學生情趣:隨著對學生主體觀的重新思考與定位,看一堂好課必需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4.展示教師素質:新課程的實施,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做好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識的權威。這樣的課堂變的靈活多變。課堂上,教師除了應組織和諧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悅耳的語言,展現漂亮美觀的板書呈現敏捷準確的思維外,還必須增加課堂情況的靈活應變,網絡媒體的合理使用,知識背景的廣泛引用等。
總之,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上一堂“好”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么。只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才是新課標要求下的好課。
作者單位:浙江蒼南龍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