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模式研究、探索和實踐的進一步深入,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備受關注:新型教學媒體的出現給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當然,隨之而來的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媒體選擇、運用不當,甚至濫用媒體、喧賓奪主的現象也廣為存在。
一、對于教學媒體的理解和界定
媒體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媒體則是作為承載、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從時間范圍上來看,教學媒體應包括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媒體。傳統教學媒體主要是指黑板、粉筆、掛圖、模型、教科書等媒體。現代教學媒體是指近年來被引進教學領域的一批現代傳播媒體,如幻燈、投影、視頻、音頻、電視、光盤、電子計算機等硬軟件,及其相應的組合系統,都被統稱為現代教學媒體。
二、教學媒體的選擇
1.目的明確,落實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課堂教學要將“三維目標”貫徹始終,即落實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調統一。如何將“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明顯的體現呢?結論是:只有適合的,才是最佳的。所以,教學活動中選擇的教學媒體應首先符合該課教學的“三維目標”。一切以教學目標的實現為出發點和歸宿進行設計、選擇和運用,以期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2.形式合理,服務課堂教學
教學媒體作為一種知識的載體,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它的功能應是教師的教學工具和學生的認知工具,實現和促進教師與學生、知識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而在現實的操作中,我們往往過分的求新求異,片面追求媒體使用形式的“新”“奇”“特”,忽略了實現有效教學這一主旨。文字、圖片、投影、視頻、音頻、動畫樣樣俱全,教學活動流于簡單的演示;多種媒體充斥課堂,令學生眼花繚亂,顯得過分喧賓奪主而且不合時宜。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媒體的選擇,必須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要符合學科特點,又要力求實現不同媒體的優化組合,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3.取舍得當,體現科學精神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師對于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教學效果的預設也未必總能達到理想。因此,教師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設計,時刻以辯證批判的眼光審視每一堂課: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教學媒體的選擇自然也要隨之變化,這就需要政治教師本著科學求實的精神,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1.需要具備一定的處理能力和操作水平
教師需要具備對于各類媒體信息的處理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水平,這是新時期對于教師的基本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師要努力學習和掌握各種能服務于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同時充分考慮思想政治課學科自身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對媒體信息進行整合,力求以教學媒體為載體實現在開發教學資源的廣度與深度上的突破。
2.要注意教學媒體的呈現方式
(1)體現系統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通過教學媒體,提供給學生各種信息,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獲取的信息自主地建構起知識體系。而如果我們選擇的教學媒體呈現出的信息是過于零散的、孤立的、缺乏必然聯系的,學生就很難從宏觀上把握一節課的主旨和重點。結果往往出現“每個環節都學懂了,卻不知這節課主要講什么、重點在哪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在媒體呈現方式上的系統性,使各種媒體承載的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重視交互性
作為教學活動媒介的媒體所起到的作用不應是單向的傳遞,而更應該強調一種師生間信息的交互性。學習者應能通過教學媒體,根據個人的特點和需要及時反饋學習情況、與教師交流學習體會,甚至自主控制學習進度,這樣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習質量,落實教學目標。
(3)講究藝術性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著獨特的思維特點、興趣愛好和心理需要。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又主要取決于學生興趣是否濃厚,注意是否集中,思維是否清晰等因素。這要求思想政治教師能夠準確地體察學生的需要,切不可簡單將一節課的內容機械地羅列在一起,忽視了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更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切身感受。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注重邏輯、講求美感、追求和諧,那如何去要求學生做到這些呢?素質教育又將走向何處?
教師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教學媒體的應用,也必須為促進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服務,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這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多媒體應用藝術的根本法則。
參考文獻:
1.張衛平.《教學媒體概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2.王以寧.《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