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事物感興趣時,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好學”“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其創造潛能就會得到發揮。
心理學上認為,當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有一定銜接點時,他就會對新知識感興趣。如,教學Windows中的畫圖時,因為以前學過畫圖,如果仍然按先介紹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學,學生的興趣就會降低。而如果先讓學生利用工具箱中的工具,自己繪制圖形和線條,并自主練習圖形和線條的各種變化。他們就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利用工具動手操作,畫出了形態各異的圖畫。這樣就會逐漸形成各種工具圖形的表象,從而積累了創作圖畫的素材,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倡導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保證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主觀能動性,需要有內在動力去支撐。只有當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知時,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創造性才能得以顯現。因此我們的職責不是把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求知欲,留給學生以自我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自主實踐、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成為知識的建構者。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有問題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樣源于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故意設計“陷阱”,制造矛盾沖突引發學生思考,找出其中錯誤的原因,并進行修改和完善,從而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如,在教學Windows的文件夾操作和文件夾屬性的設置后,故意將學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貝到一個隱含的文件夾中,學生上機時便發現自己的文件“不見了”,紛紛提出為什么?此時再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歸納總結,找出答案。
2.找準學生的起點,做到因材施教
創新能力的培養同其他任何能力一樣,不是一刀切,同樣要照顧個性差異,找準每個學生的起點,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學生對電腦接觸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學習目標,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教師進行分層指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盡所能、各有所得。如學習“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每組學生層次不同,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發揮他們的特長,并且要求每個小組聯系生活實際設計作品。各小組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學習文字錄入,編輯的技巧,上網查詢、瀏覽、下載有關信息,討論有關“話題”,開闊視野,并利用畫圖軟件給作品插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鼓勵動手操作,培養實踐能力
學習知識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創新能力說到底就是一種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創造條件,鼓勵、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畫、拼、編、圖案著色,自己動手制作課件、游戲軟件,組織電腦小報和繪畫競賽,制作電子報刊和賀年卡,給親戚、朋友送去祝福等,這些活動方式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有意識地培養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其主動思考,勤學好問,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給他們多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普蘭店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