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克服我國傳統教學長期存在的弊端。
我國傳統教學的長處:學生基礎知識和技巧扎實,計算推理能力強。我國傳統教學的嚴重弊端:學生學得死板,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分低能,學多悟少,會而不明。
2.它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3.它是時代的要求,人類的共識。
二、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創新能力的要素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創新技能??梢跃唧w化為創新精神和欲望,好奇心和自信心,意志力和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自我獲取并處理知識信息的能力,動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懂得創新技巧。
2.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1)洞察敏銳、靈感、活躍、想象豐富、流暢變通、積極求異、獨特新穎。(2)具有主動性、開放性、滲透性、發散性、逆向性、批判性、直覺頓悟和靈感性。(3)是多種思維的結合,抽象與形象,分析與直覺,常規與靈感,分散與集中。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途徑。(1)開設專門的思維訓練課。(2)學科教學是主渠道,在課程改革的根本是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3)開設綜合實踐課,實施“研究性學習”,開展科技小發明活動。(4)培養創新能力要從小抓起,保護兒童的創造天賦,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4.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創造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礎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創新教育所說的創新不同于科學家、藝術家的創新。是“為了明天的創造”,創新教育與以往的創造教育相區別。創造教育是一項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工程。創新教育與全體性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全體性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全體性的表現。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是課程改革中最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是課程改革是否有成效的標志。
1.教師教學思想觀念的轉變(1)課程觀是知識、經驗、活動的統一體。大教學小課程和大課程小教學;課程是學生習得經驗,是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構建的意見。(2)教學過程本質觀是溝通與合作的學習活動。溝通與合作的主體,內容和形式,對教師備課,上課的新要求。(3)知識觀是各類知識并重,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外顯知識、緘默知識。(4)教學目標觀是奠定學生學力成長和人格成長的基礎。(5)智力觀是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教學的指導作用,設計能調動學生多種智力因素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智力因素“揚長避短”。(6)教師觀是教師是“方便學習的人”,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是新型的知識傳授者,是教學的研究者。(7)學生觀是學生靈感“自我實現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探索者、發現者,具有發展潛力和獨立人格,學生學習存在個體差異。(8)教材觀,教材是一種媒介和手段,教學資源是廣泛的,教師應當開發教學資源。(9)教學模式和方法觀,不能把模式變成儀式。(10)教學評價觀,評價目的、對象、方法、手段應全面多樣。
2.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
(1)學習方式的分類: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新舊知識之間如何建立有機聯系的自主發現和指導發現。(2)教學方式的特征: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3)轉變教學方式的總趨勢是:從“維持傳承性學習”(告訴-接受-記憶-復現)到“自主創新性學習”(探索-發現-構建-創新(4)變單一接受學習為多種方式相結合。新課程主張自主、探究、合作、體驗。強調發現學習,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5)幾種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引探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情知教學法、六步教學法、小組小班教學法、差異教法、活動教學法。
3.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從小學到高中都應當開設的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4.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和核心。
(1)概念:課程形態的研究性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從其他課程學得的知識,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專題進行研究,主動的獲取知識,并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特點:問題為載體,開放式學習,學生自主完成。因此,它具有:主體性、興趣性、綜合性、探索性、過程性、生成性。(3)類型:認知型、設計型、技術型、綜合型。(4)組織形式:個人研究、小組研究、班級研究。(5)操作程序:發現并明確問題,制定計劃,收集資料和解決問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交流和總結。
作者單位: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教育體育局教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