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這個名詞,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它一直是一個陌生之物。隨著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展開,信息技術已成為一門鄉村課程,以其獨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給農村學生帶來了好奇與歡樂。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如何讓學生由好奇轉為探索知識,由興趣產生創新思維呢?
一、給出目標,教給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以前總聽到大家提到“任務驅動”教學法,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任務驅動,因為沒有教學實踐,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今如何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成為擺在我們農村信息技術教師面前一個新的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認為,任務驅動式就是以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的一種教學方式,是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備課時,我認為學生自己能夠獲得的知識,從不直接去告訴他們,而給出一個目標,讓他們根據目標去嘗試各種方法。如,在學習Word時,我讓學生按一定要求用Word圖文混合排版,對圖片大小、位置,文字字體、字號、顏色美化,充分體現圖文并茂的特點,在操作中我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分層指導,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完成任務后獲得的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興趣,激發創新思維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創新的催化劑,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學習。因此我在上課時,首先注重興趣的培養,其次給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如,在第三冊PPT動畫設計上,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上課前我準備了幾個帶有動畫效果的演示文稿,課堂中展示給學生。他們看到了美麗的圖案、神奇的動畫效果、悅耳的音樂,興趣由此而產生,迫不及待的要將自己的作品也設置動畫效果,我適時布置任務,以“如何抵制網絡誘惑”為主題制作演示文稿,要求:內容能反映主題,結合主題設計出適當的動畫效果,可以配上圖片和音樂;方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創作作品,組員之間互相探討,交流。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們思維敏捷,各抒己見,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樣式各異的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露出來。
三、小組或集體解答他人的質疑
質疑是弄懂知識的方式,小組或集體是獲取知識的家園,教師是他們獲取答案的引導者。在小組合作實踐過程中,組員之間互相提出質疑時,教師指導學生先在小組內解決,簡單的問題由小組組長組織成員去積極探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提到班級由全班同學集思廣益來解決,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
四、充分利用演示、操作同步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上機操作是十分重要。教學中我主要是采取演示、操作同步教學法。邊講解邊操作示范,把操作過程一步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領會操作要領。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親自上機實踐,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積累了知識。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規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教師通過上機實踐課,加強分層指導,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的社會,是知識競爭的社會,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通過我們的努力,農村信息技術教學會在我們這方熱土營造出一個美麗的前景。
作者單位:普蘭店市久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