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以塑造學生品格、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為己任的教育方式。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情感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分析情感教育的內涵,針對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問題,分別從教師的素質要求、教材的情感發掘等角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 教學 情感教育 教材 氛圍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為科學教育之入口和開發科技創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徑,成為道德教育之藝術化形態和孕育美好道德行為的必由之路。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20世紀初提出了學生的整體教育觀,但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一直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情緒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初,燕國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燕國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理論,明確指出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情感的積極作用以提高教學效果,并把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情緒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也愈加重視情感教育。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也說:“教學若要成功,需以情感為紐帶。”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這些,無疑都強調了情感教育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教師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情育情。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后進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出現障礙而中斷或錯誤時,要多啟發點撥,盡量讓其自己完成,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更加佩服教師,激發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再者,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熱烈的情緒,絕不把個人不健康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由此看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現行語文教材是特別好的教材,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而且還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這些情感又可分為審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熱情、憎恨、喜悅、神往等情感)、道德情感(如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正義感、責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興趣感等)。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在教學中要摒棄只重視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靈情趣于不顧的教法,應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表象、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志趣,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那么,教師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內涵的情感呢?
(1)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師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經歷、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字、詞、句、修辭的潛在意義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體驗感受喜怒哀樂。反之,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教師不但教其“文”,而且教其“義”,更有情地投入,那么就會以情動人。
(2)教師的情感范讀——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師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對于誘發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有著直接影響作用。教師的范讀,除了示范作用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教師這特定個體的情感體驗,通過有表情的高質量的朗讀表現出來。當教師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課文之中,感情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并感染學生。
3.創設氛圍呼喚學生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作為主導的教師應把作品的情感傳達給主體——學生,使其受到感染。作為主體的學生應自覺融入課堂教學的意境之中,主動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而要達到這種狀態,教師必須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以境育情”。
現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情感修養,在語文教學中把教材的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摯熱烈的感情向學生展示出來,使學生的身心素質獲得全面協調的發展,成為真正適應時代發辰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論表現——情感思想與語言文字的關系[M].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石義堂.語文教學亟待建立科學的原則體系——兼論語文教學的情感性原則[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