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及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能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加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設問題的情境,能使課堂生動活潑、知識淺顯易懂,其強烈的實踐指向性是極其明顯的。
關鍵詞: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 積極性 主動性
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為問題的解決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以下談談關于問題情境創設的一些做法。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貼近生活。例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生動地創設拉面師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后,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后將長條對折,再拉長,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這里,既可以讓學生看到活生生的數學生活,又可以讓其領悟到生活中濃濃的數學味。
二、運用數學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實數》這一章時我和學生講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成員希伯索斯(Hippasus)發現實數這個故事,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數來描述,但后來,這個學派的一位年輕成員希伯索斯(Hippasus)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不能用有理數來表示。這就引起了畢達哥拉斯學派信徒們的恐慌,給希伯索斯招來了殺身之禍,最終他被投入大海。他這一死,使得這類數的發現推遲了500多年,給數學的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這是怎樣的一類數呢?通過這個故事引起了學生學習實數的興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通過數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數學實驗的方法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比較常見,恰當的使用教具,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通過觀察,主動的探究知識,然后總結得出數學結論,不僅在情境創設方面有奇妙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呢?一開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是。這時,教師拿出一些長短不一的木棒,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實踐,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從而為這節課開了個好頭。
四、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在學習數學新知識以前,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是以一切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出發點,所以知識的引入只有在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時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簡單地說,就是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教師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知識產生發展的實際背景,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新舊對比,同化新知識,從而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學習冀教版\"平行線的特征\"這一節課時,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先讓學生回顧兩直線平行的條件,然后設問,根據同位角相等可以判斷兩直線平行,反過來如果兩直線平行同位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從而引出新課。
再如:在學生學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為學生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情境。課本上舉例說明了“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全等,什么情況下不全等呢?
“學貴有疑”,適當的懸念,巧布某種卡殼,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而且能促使學生在廣泛學習、比較的基礎上觀察、試驗、猜測、估計,在發現矛盾、發現疑點的過程中提出質疑,尋找答案,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勇于批判、勇于反駁、勇于否定的精神。這類例子還很多很多,如通過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探討分式的基本性質;通過復習全等三角形的識別方法,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識別方法;通過復習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來研究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等等。
創設數學教學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適合學生思想實際,健康有益,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感染力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思維功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灤縣古馬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