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
茄子黃萎病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遙墻鎮是濟南地區重點蔬菜生產基地,十幾年前這里就被市政府列入“濟南市菜籃子工程”。當地菜農都有種茄子的習慣,但由于茄子是忌重茬的作物。由于連作重茬,這幾年茄子的黃萎病發生特別嚴重。6月9日唐王鎮井家村村民劉化暮和遙墻鎮田家村田明良反映,他們家種的茄子出現了萎焉、黃葉癥狀,要求專家實地查看解決。當天我們就來到了劉化暮和田明良的茄子地里,看到不少茄子已開始出現黃葉萎焉現象,是典型的茄子黃萎病癥狀。茄子黃萎病是茄子發生最為普遍的一種土傳病害,一旦發病,防治十分困難,并且危害也最重,如不能及時控制病情,很容易造成絕產。
診斷:
茄子黃萎病多在門茄坐果后發病,盛果期病株急劇增加。發病初期,植株中下部葉片脈間或葉緣萎黃上卷,并逐漸向上發展,使半邊枝葉變黃枯死,果實僵化不長。因此,又叫半邊瘋。嚴重時全株枯死,葉片干枯脫落,成為光桿。剝開根和莖的皮層,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
茄子黃萎病是土傳病害,土壤帶菌是病菌的主要來源。黃萎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和擬菌核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病菌主要從根部傷口入侵,也可從幼根皮層和根毛入侵,在植株維管束中繁殖。因此,重茬或連作栽培,土壤含菌量多,發病重。
另外,溫度也是影響病害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氣溫20-25℃有利于發病;從茄子定植到開花期,日平均氣溫低于15℃的日數越多,發病越早越重。氣溫在28℃以上,病害受到抑制。
土質黏重、鹽堿地、重茬連作、偏施氮肥、生糞燒根、定植傷根,栽植過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龜裂等發病重。特別是陰冷天澆水,易引起黃萎病暴發。
防治:
為防止茄子黃萎病的發生,移栽時可以通過穴施微生物菌劑20-30公斤;緩苗后發病前每畝用“金微”多用途800克,按300倍液稀釋進行單株灌根,結合灌根還應進行葉面噴霧,于發病前用噻唑鋅400倍液加6000倍液天然蕓薹素——碩豐481噴施葉片,8-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對目前已發生黃萎病的茄子,根部已開始腐爛的應及時撥出病株,對剛剛開始表現萎焉癥狀的茄子,可在根部灌300倍液的“金微”或噻唑鋅400倍液;也可用50%琥膠肥酸銅3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500倍液灌根。
案例三:
南瓜病毒病
接診:
南瓜產量高,較抗枯萎病,南北方都有種植,這幾年種植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山東的平原、沂南、青島、棗莊、濰坊等地都有種植南瓜的習慣,但南瓜易得病毒病,一旦感染病毒病又很難治愈,并且往往造成絕產,也是這幾年讓農民最感到頭疼的難題。6月2日筆者在山東的膠州市膠北鎮就發現這里的南瓜已經開始發生病毒病,并且病情還特別嚴重。
診斷:
病毒病可分為花葉型、皺縮型、黃化型和壞死型、復合浸染混合型等多種?;ㄈ~型植株生長發育弱,首先在植株頂端葉片產生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葉斑駁,葉片變小卷縮,畸形,對產量有較大影響。而皺縮型,葉片皺縮,呈泡斑,嚴重時伴隨有蕨葉、小葉和雞爪葉等畸形;葉脈壞死型和混合型,葉片上沿葉脈產生淡褐色的壞死,葉柄瓜蔓上則產生鐵銹色壞死斑駁,常使葉片焦枯,蔓扭曲,蔓節間縮短,植株矮化。果實受害變小,畸形,引起田間植株早衰死亡,甚至絕收。
發病原因:該病由病毒病浸染所致,主要有3-4種病毒病在南瓜上危害。因病毒的種類較多,越冬地點也較復雜,有的病毒可在多年生雜草上和越冬蔬菜上越冬,有的病毒可在種子或土壤中越冬。借助蚜蟲或白粉虱傳毒,也可靠摩擦進行傳毒,病毒能夠侵染的寄主較多。天氣干旱,蚜蟲發生嚴重時,發病重。溫室白粉虱發生多,病毒病也重。田間雜草多,不能及時除草,水分供應不足,植株長勢衰弱,發病也重。田間管理粗放,人為傳播,都可加重病害發生。
防治:
對于南瓜病毒病,目前尚無明顯的化學農藥防治,一般還是應采用以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種子處理種子干熱消毒,用干熱恒溫箱先以40℃處理24小時后,再在18℃下處理2-3天,可減輕種子帶毒率。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分鐘后。用清水洗凈后,再播種,可使種子表面攜帶的病毒失去活性。
(2)培育無病苗選用無病土作床土,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并嚴防蚜蟲和白粉虱進入苗床為害幼苗和傳毒。
(3)積極防治蚜蟲和白粉虱定植前對幼苗進行一次噴藥防治,做到幼苗帶藥定植。
(4)加強栽培管理及早鏟除田間地頭的雜草。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量增施磷鉀肥。及時澆水,防止干旱。結瓜后,應帶肥澆水。
(5)防止人為傳播及早拔除病株,放入塑料編織袋內,帶到棚室外深埋。手摸病株后應用肥皂洗手后,再進行農事操作。病株和健株應分別管理。
(6)噴藥防治發病前可用“金微“多用途300倍液加6000倍液天然蕓薹素——碩豐481葉噴;發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抗癃素600-800倍液加6000倍液天然蕓薹素——碩豐481葉噴,6-7天噴一次,連噴2-3次。
案例三:
桃樹黃葉病
接診:
6月25日、26日我們到青州、莘縣一些地方,發現桃樹黃葉現象比較普遍。當地果農采取為桃樹噴施硫酸亞鐵或噴施氮肥的辦法,效果并不理想。據我們實地調查分析,桃樹黃葉病屬于桃樹的一種生理性病害,主要原因是因缺鐵而造成的黃葉。
診斷:
缺鐵癥狀:多從4月中旬開始發病,發病后葉面呈綠色網狀失綠。隨著病情發展,葉片失綠加重,出現整葉變為白色,葉緣枯焦,引起黃葉。嚴重缺鐵,新稍頂端枯死。
發病原因:一般土壤中并不缺鐵,但在鹽堿較重的土壤中,可溶性的二價鐵轉化為不可溶的三價鐵,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往往使桃樹表現出缺鐵癥狀,可以說,一切加重土壤堿化程度的因素,都能加重缺鐵癥狀的發生。如干旱時地上水份蒸發,鹽份向土壤表層集中,造成土壤鹽漬化;地下水位高的洼地,由于田間積水,排水不良,土質黏重,都可以誘發桃樹缺鐵。
防治: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對鹽堿土壤應選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在秋季和春季給桃樹追肥時,最好選用硫酸鉀型免耕肥,每667m2追施70-80公斤;對土壤板結的桃園,還可以結合澆水每667m2用1000克免深耕,進行樹下澆灌,可以增加桃樹根系,提高桃樹對肥料的利用率。
2。適當補充鐵肥??捎诎l芽前枝干噴0.3-0.5%的硫酸亞鐵,噴鐵時應與0.3%的尿素溶液或6000倍液的天然蕓苔素——碩豐481混合噴施,開花前后,各噴施一次6000倍液的天然蕓苔素——碩豐481.
(編輯:任保才 renbaocai6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