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蟲俗稱“五彩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行軍蟲、剃枝蟲。粘蟲危害造成玉米減產的原因,一是破壞了進行光合作用的葉面積,二是推遲生育期,降低千粒重。據監測預測,目前玉米粘蟲有大面積發生的趨勢。
一、形態特征
玉米粘蟲的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小齡幼蟲體長3.4毫米,老熟幼蟲最長達3.8厘米,蟲體淡綠色至濃黑色,有5條背線,因顏色變化很大,所以又稱“五彩蟲”。
二、發生條件
1.粘蟲的發生與溫度、濕度有密切的關系。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為19~25℃,超過30℃高溫即不利于產卵。粘蟲喜歡潮濕的空氣,陰晴交錯、多雨高濕的氣候有利于產卵,也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蟲的發育。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時,產卵顯著減少。
2.粘蟲的發生與耕作制度有最為密切的關系。麥套玉米一般比耕翻復種的玉米重,這些顯然與麥茬上粘蟲的存留量有關,
三、生活習性
玉米粘蟲是玉米的主要蟲害,一旦嚴重發生1~2天內可把幼苗嚼吃精光。特別是麥田套種的玉米,由于小麥生育后期植株枯黃,已無綠色部分可吃,經常遷移到夏玉米幼苗上危害。粘蟲的危害也比較重,因為在麥茬上往往醞藏著大量的蟲源。玉米粘蟲危害有明顯的規律群居性和暴食性。玉米粘蟲一般在下午6時左右開始出來,晚上9時左右達到危害高峰,凌晨3時左右又隱藏起來休息,第2天同一時間再出來危害玉米苗。
四、防治方法
1.根據玉米粘蟲的以上活動規律,宜在傍晚前后噴藥防治。因為此時用藥陽光照射不強,又接近傍晚,噴到玉米面上的藥液不易流失,傍晚玉米粘蟲出來為害后可立即被毒死。
2.防治玉米粘蟲,最好噴施以速效觸殺和胃毒作用為主的藥劑,以發揮其雙重功效,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為害程度。
3.防治玉米粘蟲,一般用40%的水胺硫磷500-600倍液;或用5%氯氰菊酯800倍液; 或10%阿維高氯1000倍液; 或2.5%的敵殺死1000倍液。
(編輯:任保才 renbaocai6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