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作為在今年正式上市的國產煙嘧磺隆制劑,本該是“意氣風發,春風得意”之際,但在我國部分地區卻出現了藥效普遍欠佳的情形,甚至有些地方出現雜草“死而復生”的現象,個中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
今年頻現煙嘧磺隆制劑藥效差事件
2009年,華北地區與部分西北地區省份、云南省等部分地區反映煙嘧磺隆制劑在玉米田上的除草效果普遍表現不佳,與去年相比差異很大,特別是煙嘧磺隆對主要雜草馬唐的防除效果差,很多地方出現了打不死馬唐或藥后出現馬唐“死而復生”的現象,用戶和各地經銷商紛紛向產品生產廠家提出了產品質量方面的質疑。
今年是國產煙嘧磺隆制劑正式上市的第一年,很多生產廠家尤其是規模較小、技術水平相對較弱的生產企業,都在尋找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今年的藥劑質量有問題?還是氣候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是使用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是馬唐等部分雜草對煙嘧磺隆產生了抗藥性?為此筆者對今年反映較多的華北地區和云南等地,深入田間和用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并進行了針對性的試驗研究,經過調查,結合田間和實驗室試驗及氣象資料進行了充分分析研究,筆者認為,今年的煙嘧磺隆制劑藥效表現差是幾乎所有煙嘧磺隆生產廠家的普遍現象,連一些質量技術最先進的煙嘧磺隆生產企業的產品也有類似反應,根據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造成今年藥效差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特殊的干旱氣候引起的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
今年筆者親自組織安排進行了煙嘧磺隆防除玉米田馬唐等主要雜草的標準田間藥效試驗,同時察看了幾個國產煙嘧磺隆制劑的田間藥效試驗現場,在土壤濕度適宜條件下對馬唐等主要雜草的防除效果還是相當好,同時根據對部分產品的制劑質量標準進行初步評價,筆者認為今年國產煙嘧磺隆制劑產品總體質量水平要好于去年,今年部分地區煙嘧磺隆藥效表現差的問題與產品質量沒有關系。根據筆者2006-2009年(華北、云南)進行的煙嘧磺隆對馬唐等主要雜草藥效試驗研究,結合前期研究的煙嘧磺隆對馬唐的致死劑量關系曲線,并沒有發現煙嘧磺隆對馬唐有抗藥性的現象。
適宜的氣候與土壤墑情是發揮煙嘧磺隆藥效的重要因素
正常氣候的年份,農民一般要等下一場雨后(雨量較大)再進行玉米播種,雨后的土壤墑情比較好,絕大部分雜草種子就充分吸水,并開始萌芽出苗,因此不同種類雜草的出苗高峰時間相對比較集中,如果玉米播種后的一周雨水比較充足,在雨后的兩周內約95%以上的禾本科雜草、90%左右的闊葉雜草基本都出苗,這個時期正好是玉米生長到4-5葉,也是煙嘧磺隆制劑最佳的施藥時間,由于土壤墑情適合,雜草的葉片生長速度大于根系的生長速度(見圖3),雜草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重量比在6:1左右,煙嘧磺隆施藥后,葉片受藥面積大,由于雜草植株生理生長較好,葉片吸收傳導藥劑的速度很快,雜草體內在極短時間內就能達到致死濃度,除草效果表現比較理想(見圖4),同時施藥量相對比較節約。如2008年云南省、華北等部分地區的氣候就符合這樣的條件,煙嘧磺隆制劑的藥效表現比較好。根據筆者進行的煙嘧磺隆對馬唐藥效試驗,結合實驗室敏感致死量試驗,制成圖1曲線,在土壤濕度較好的條件下,在馬唐的3、4、5葉期,分別使用煙嘧磺隆2.2克、2.6克、3.2克就能夠達到很好的防除效果。
干旱氣候是影響煙嘧磺隆制劑藥效差的關鍵因素
干旱導致馬唐等雜草根系發達,地上地下質量比失調,致死藥量顯著提高
在干旱條件下,上述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沒有下雨,或雨水很小,不足以滿足土壤墑情要求,在久等不下雨的情況下,農民就會采取人工澆水的辦法硬把玉米播種下去,但播種后仍然沒有下雨,播種時的人工澆水就促使部分雜草開始出苗,但后來的干旱,迫使雜草為了減少蒸騰引起的失水從而保護自己,雜草一方面就會減少地上部分葉片的表面積,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增加根系來保證自身吸收水分的能力,因此,在干旱條件下,雜草的地上部分生長比較慢,但根系比較發達,根據測定,干旱生長的馬唐5葉期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重量比在3:1左右,地下根系部分重量是田間正常濕度下的2倍以上,如馬唐出苗后遇上干旱,苗后一個月看上去仍然較小,實際的草齡已經很大了,可能開始分支了,根系也比較粗大(見圖5馬唐分支后的根系照片)。雜草根系粗大,導致煙嘧磺隆敏感致死劑量顯著上升,而地上部分的葉、莖面積相對較小,受藥面積就小,干旱又導致雜草生理不平衡,傳導能力也很弱,這個時候如果按照正常情況下推薦的煙嘧磺隆用藥量,除草效果就很差,很可能出現施藥一周后看到雜草黃了,但過一段時間后,遇天氣下雨,又重新活過來了的現象(見圖6),這就是今年華北地區、云南省等地普遍發生的馬唐等主要雜草“死而復生”的現象。今年的華北部分地區,遇到了幾十年一遇的干旱氣候,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長達50余天時間一直沒有下雨,而正常年份,煙嘧磺隆的用藥適期在6月20日至7月初,云南省玉米種植區的氣候從4月中旬至6月上旬也一直干旱,而正常年份,云南省煙嘧磺隆的用藥適期在4月25日至6月初,由于干旱,導致用藥期延后,用藥時雖然看上去雜草小,但雜草往往都是6、7葉,按照常年的推薦施藥量,除草效果自然較差。根據在干旱氣候下煙嘧磺隆對馬唐的藥效試驗結果,制作成圖2曲線,在馬唐的3、4、5葉期,煙嘧磺隆致死使用量分別達到3.0克/畝、3.8克/畝、5.2克/畝,比在正常濕度下的2.2克/畝、2.6克/畝、3.2克/畝劑量高出很多,如在馬唐5葉期施藥,致死施藥劑量為5.2克/畝比土壤濕度適宜條件下的致死劑量3.2克/畝高出了2克/畝,如果不改變土壤墑情,按照正常推薦的3-4克/畝劑量施藥,肯定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煙嘧磺隆用藥量提高到5克/畝以上,對玉米的安全性就大大降低,藥害的風險快速上升。因此如果碰上了天氣干旱,應采取上一天先人工澆水來改善土壤墑情,隔一、二天再噴施煙嘧磺隆制劑的措施,這樣可以取得比在土壤干旱條件下更好的除草效果,施藥量可根據圖2中葉齡與藥量關系再降低一點,7葉以上或已經分支的馬唐建議盡量不要使用煙嘧磺隆制劑進行防除,可改用其他藥劑進行處理。
干旱導致不同種類雜草的出苗期差異較大,無法取得理想的施藥?是農民反映藥效表現差的表面現象
干旱期間,玉米澆水播種后,一般禾本科雜草中的馬唐出苗比較早,而稗草要等種子充分吸水后才萌芽出苗,其他一些雜草出苗時間有先有后,如果要有效的防除馬唐,必須在馬唐的3-5葉期施藥,但由于干旱,很多其他雜草還沒有出苗,如果要等到大多數雜草都出苗,馬唐等早出苗的雜草已經很大了,必須要提高施藥量才能有效,正確的使用技術應該是分階段施藥,前期在馬唐等主要雜草出苗后,用煙嘧磺隆制劑(推薦與闊葉除草劑混用)防除馬唐,在后階段等下雨后其他雜草苗基本出齊,根據玉米高度進行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如硝磺草酮、煙嘧磺隆(玉米7葉以上時,必須帶保護罩,注意2次施藥對下茬作物的影響)、百草枯(必須帶保護罩進行定向噴霧)。
今年的華北部分地區、云南省等地就碰到了這個兩難的情況,上述地區煙嘧磺隆應用技術普及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云南省,煙嘧磺隆就在近一、二年剛剛開始使用,絕大多數農民不知道如何正確施藥,據筆者對用戶的調查,使用效果反映差的農民,基本上都是按照正常情況下的推薦施藥量施藥,沒有掌握干旱條件下復雜的分階段施藥技術,都期望打一次藥把已經出苗和還未出苗的雜草一次除掉。如云南省師宗縣大霧龍村一農民,2009年5月中旬,在干旱時馬唐等第一批雜草出苗后,使用煙嘧磺隆3克+莠去津50克/畝,用藥后20天調查,除草效果較好(見圖7),但在藥后23天天氣開始下雨,稗草等第二批雜草開始出苗,藥后48天再調查發現稗草很多(圖8 ),同一塊地藥后20天和藥后48天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是典型的干旱因素造成的雜草出苗期差異從而導致苗后前期一次施藥無法解決整個生育期雜草危害,藥劑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藥劑的第一次除草效果還是比較好的,用戶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因此出現反映藥劑效果差,甚至還要求生產廠家賠錢的局面。
用戶很難掌握干旱條件下的施藥技術
干旱條件下,煙嘧磺隆制劑的使用技術比較復雜,雜草在干旱條件下發生很多生理方面的變化,如雜草地上地下質量比例的變化,不同雜草出苗高峰期的變化,要求除草分階段施藥、施藥劑量與藥劑溶度、用水量、甚至人工改變土壤墑情等都與正常條件下有很大不同;同時玉米也往往受干旱的影響,生理變化過程與雜草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干旱條件下,由于植株的生長也受到了抑制,玉米對煙嘧磺隆的解毒能力也在下降,因此,在考慮把雜草除掉的同時,也要考慮玉米的安全性問題。
華北地區由于煙嘧磺隆使用時間較短,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在推廣玉農樂時前期投入的技術普及工作相對東北要少,而國產煙嘧磺隆制劑過去一直是偷偷摸摸銷售,無法開展合法有效的技術普及,農民對煙嘧磺隆的使用技術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加上近年來華北地區在6-7月的雨水逐年減少,干旱問題相對逐年加重,對發揮煙嘧磺隆的藥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要提高干旱條件下煙嘧磺隆制劑的藥效,必須要做好對用戶的技術普及工作,現在國內煙嘧磺隆制劑的幾個較大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對煙嘧磺隆主要使用地區的經銷商、用戶進行必要的使用技術普及培訓。
筆者建議,在新推廣地區,一定要按照先試驗示范,再召開現場培訓會,突出使用技術培訓為主的推廣模式,千萬不要為了求產品上量和領先占領市場,不做技術普及就先上廣告,如果碰到像今年一樣的干旱年份就容易出大規模的藥效問題。
(編輯:任保才 renbaocai6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