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俊東
圖/CFP
截至11月12日,WTI原油期貨價格收于76.94美元,繼續維持在高位,而在10月21日,WTI12月期油價格最高曾經上探至82美元。
在大宗商品中,原油的漲勢相當驚人,在今年的2月12日,WTI原油期貨價格才創出33.98美元的低點,短短半年時間,其最高漲幅已經達到了138%。油價的上漲頗具爭議,油價歷史上首次觸及80美元的高位是在2006年7月,其后經歷了一年盤整后在2007年9月再度突破80美元,當時的背景是,全球股市一片繁榮,流動性泛濫,但是從實體經濟看,持續多年的景氣已經走到了巔峰,即便如此,油價在突破80美元后,不顧石油需求在減少,價格一發不可收拾,直至2008年7月11日創出147.27美元的歷史新高。
●油價突進
美元貶值、復蘇預期,這些都被認為是該輪油價能夠飆升的主因。
因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均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貶值被認為是這一波油價飆升的關鍵因素。
美元指數已經是連續多月下跌。11月12日,美元指數收于75.66點,繼續維持在低位,從今年3月至今,美元指數一路走低,3月4日美元指數最高升到89.62點,但是至今已經是連續8個月下跌,跌幅超過了15%。
但是如果油價上漲是源于美元貶值,則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會有類似的表現,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從美元匯率今年的走勢來看,迄今為止主要的跌幅出現在今年3月下旬,一直持續到6月底,美元指數從89下降到79左右的水平,貶值幅度超過10%。
在這一波下跌中,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出現了基本同步的上升。其間包含了17種核心商品的價榭——CRB斯貨指數從3月初200左右的水平大幅上升至6月末超過250的水平,漲幅接近25%。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這個階段的上漲是對于2008年四季度的擔憂的修正。
“在去年四季度至今年年初,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的金融體系幾乎凍結,全球范圍之內風險溢價在急劇上升,全球投資者紛紛拋售高風險的資產轉入低風險的資產,離開高風險的貨幣進入低風險的貨幣避險。這樣的—個過程在今年3月下旬以后被完全逆轉過來。隨著全球金融體系的逐步解凍和大家對經濟的信心逐步恢復,全球私人投資者在資產配置上風險偏好在逐步的增強,投資者逐步賣掉低收益、低風險的資產,例如美國國債;然后轉買入高風險資產。與此同時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高風險資產價格都在上升。”高善文認為。
這也就意味著,大宗商品從3月~7月的表現,是跟經濟復蘇基本同步的。但是從6月底開始,美元指數從約79點跌至75點附近徘徊時,原油和黃金突然飆升,原油從約70美元漲至80美元附近,區間漲幅約為14%,黃金從940美元左右漲至約1100美元,漲幅超過17%,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漲幅并不明顯。
其他大宗商品從7月開始的徘徊市場的節奏基本同步,今年三季度的一個熱點話題時,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至今這一話題已經逐漸被樂觀的宏觀數據沖淡了,但是仍不時有一些重要數據在提醒人們對于經濟復蘇要抱有謹慎態度。
比如在形勢一片大好的預期中,美國勞工部公布了10月失業率報10.2%,高于市場預期9.9%,創1983年以來最高值。
比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11月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世界經濟顯現出日益強勁的復蘇信號,一些領先的發達經濟體和中國顯然處于增長中。衡量OECD 30個成員經濟體經濟活動的領先指標9月份升至100.6,8月份為99.3。OECD表示,上述指標顯示出強勁的復蘇信號。
但是申銀萬國分析師劉瑩認為,OECD領先指標顯示主要經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復蘇,但是報告對于德國未來復蘇的判斷最為保守,而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經濟恢復對于區域經濟至關重要。“在美國3季度3.5%的增長同時,就業情況并未出現預期的加速好轉;德國國內需求不足,影響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英國在經濟仍然處于收縮狀態的同時,PPI出現意外大幅上升。全球經濟平穩復蘇的道路是否會出現意外事件仍然值得持續關注。”劉瑩表示。
但是與2006年和2007年全球經濟的高景氣相比,2009年全球經濟是否已經完全走出危機尚且不能確定,油價卻提前“登頂”了,這是否來得太早?
●“黑嘴”再現
油價沖高之時,高盛再度現身。
今年11月10日高盛預測認為,石油供應在未來數月會緊張,因為全球經濟從嚴重的下滑中反彈。因此,預期今年年底WTI原油價格為85美元/桶。WTI原油在2010年底95美元/桶。從今年6月開始,高盛已經多次強調預測2010年底的油價會到達95美元/桶。
高盛的預測跟原油基本面情況并不吻合。IEA2009年11月12日公布報告指出,盡管原油需求量將有所增長,但庫存仍將十分充足。就工業化發達國家而言,截至9月底,用于衡量石油庫存充足程度的期貨抵補為60天,遠高于五年平均值,略低于8月份的60.9天。高于傳統意義上歐佩克所希望的52天~55天期貨抵補。
高盛對于油價的預測素來大膽。早在2005年,高盛首席分析師就拋出過國際原油市場可能進入“超級上漲”階段,并給出每桶105美元的天價預測,市場為之震驚。三年后的2008年,油價果然遂愿高盛突破100美元。
而高盛當時的預測更加大膽,2008年5月6日,高盛發布研究報告聲稱,原油價格在未來兩年內可能升至200美元/桶高位,但是油價在2008年7月漲到每桶147美元后就一路狂瀉。
高盛的瘋狂預言沒有成真,市場卻因此質疑高盛在扮演“黑嘴”的角色,代言著對沖基金的利益。至今,原油價格的走勢跟基本面已經越來越遠,但是跟對沖基金們卻是越來越近。
對沖基金掌控的市場規模已經龐大到讓人難以想象。2008年8月6日,美國期貨的最高監管機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消息說,在調查石油期貨價格是否被投機客操縱的調查中有重大發現,一家“超級”石油投機交易商,總共持有高達3.2億桶的巨額原油期貨頭寸,相當于近5000萬噸原油。這一數量,相當于中國一年原油產量的近三分之一。
美國MASTERS對沖基金的管理人David Masters2008年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作證說,在短短5年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的總頭寸從130億美元上升到2600億美元,有大量的指數基金在大筆買進糧食到原油的大宗商品期貨。
國際能源署(IEA)副總干事RichardJones11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經表示:
“現在仍然是市場的投機行為在驅動著油價,而不是因為經濟的復蘇有多么強勁。”
相關鏈接
關于WTI
WTI全稱West Texas Intermediate,中文翻譯就是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眾所周知德克薩斯是美國出產石油的州,NY/VIEX(紐約商業交易所——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推出的原油期貨合約就是以在西德克薩斯的煉油廠生產出的商品的樣本做為合約進行交易,由于美國是石油最大的消費國,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即期合約被很多投資者視為國際能源市場衡量原油價格變化的基準價,很多報道經濟的新聞媒體的文章對于原油價格走勢的描述也引用WTI作為代表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