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100091)
收稿日期:2008-11-14
作者簡介:劉穎(1978-),女,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政治理論部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政黨、政黨文化。
摘要: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共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工作。在發展教育的問題上提出了寶貴的思想。在教育的性質上,設計了共產主義性質教育的藍圖;在發展教育的目的上,構建了改造舊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路;在發展教育的手段上,提出了實施普及教育的措施;在革命的環境下,適時提出教育與斗爭實際相結合;在實際操作中,提出了教育不能脫離生產勞動的思想。中共發展根據地教育的思想為新中國發展教育積累了寶貴的思想資源與理論經驗。
關鍵詞:中共;革命根據地;教育
中圖分類號: D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2-0118-04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陸續創建了一批革命根據地。中共所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大都處于邊遠地區,除了經濟落后外,更是一片文化的荒地。為改變人們落后的思想文化狀況,中共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工作。同時,為了適應當時根據地的農業、生產技術、教育、文藝等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根據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門分別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制訂了很多教育方針和政策。這些教育方針和政策指導了根據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新中國發展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在教育的性質上,設計了共產主義性質教育的藍圖
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目標。為了區別于國統區的教育方針和政策,體現中共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的特色,中共對革命根據地創辦的教育的性質做出了明確規定。1933年10月20日,在蘇區中央文化教育建設大會上通過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務的決議案》指出了蘇維埃共和國教育的性質為共產主義教育。其第一條指出:“在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共和國內,一切教育事業的設施,無論在政治教育范圍內,或普通的工藝的教育的范圍內,或文藝的范圍內,都應當從階級斗爭出發,從爭取工農民主專政的勝利、從推翻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發,從為著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革命出發,從消滅階級、從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從為著共產主義社會的斗爭出發。因此,蘇維埃的教育應當是共產主義的教育。”[1]136 1934年,毛澤東進一步強調了中共創辦的教育的共產主義性質及其作用。他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盵2]9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直接提出建設共產主義性質的教育,顯然超越了歷史的發展階段,隨著對革命形勢及對中國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和判斷,隨后中共適時地將根據地教育定位為新民主主義性質。如在抗戰時期,“抗戰八年,解放區在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下,實行抗戰教育政策,否定了那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封建法西斯教育政策和制度,使教育為抗戰服務,為人民服務,其結果是使教育成為動員群眾,支持抗戰的武器之一,對抗戰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盵3]
二、在發展教育的目的上,構建了改造舊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路
中共在創建根據地教育的過程中,因為力求建成一種與國統區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格局,所以,在建立新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對舊教育進行改造。1934年毛澤東就提出:“蘇維埃必須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動統治階級所加在工農群眾精神上的桎梏,而創造新的工農的蘇維埃文化。”[2]5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一切工農勞苦群眾及其子弟,有享受國家免費教育之權,教育事業之權歸蘇維埃政府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教育”[4]27 ??谷諔馉幈l之后,1937年毛澤東發表的《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指出:“根本改革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務和不合理的辦法,一概廢棄。”[5]348 1937年8月在《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中,毛澤東提出:“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盵5]356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舉行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實行國防教育,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爭服務》的決議。
中共在國防教育方針提出之后,1938年,時人發文章對國防教育進行了解釋,指出國防教育本身即包含著對舊教育的改革:“國防教育是舊教育的改革。國防教育既是為著解除國難而產生的,有人因此就以為國防教育當然是一種短期的變態的教育,是異于平時的常態教育的,這種見解是錯誤的。國防教育并不是臨時的教育,并不是與平時教育相對立的,國防教育在本質上是把平時的教育作一番改革,使其更適合于我國現階段的需要。”[6]32-33
三、在發展教育的手段上,提出了實施普及教育的措施
由于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處在偏遠的地區,經濟比較落后,文化水平較低,非常不利于發動群眾進行革命。因此,中共從建立根據地開始就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以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在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關于教育問題的規定中指出:“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動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所能做到的范圍內,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群眾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積極地引導他們參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發展新的社會力量。”[4]28 蘇維埃政府還將提高工農的教育水平作為政府的一項任務:“這里一切文化教育機關,是操在工農勞苦群眾的手里,工農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優先權。蘇維埃政府用一切方法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盵2]6毛澤東在提出蘇維埃文化建設的任務時也指出:“蘇維埃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是什么?是厲行全部的義務教育,是發展廣泛的社會教育,是努力掃除文盲,是創造大批領導斗爭的高級干部?!盵2]9抗戰時期各根據地仍舊繼續遵循普及國民教育的政策,如1941年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關于文化教育政策就這樣規定:“繼續推行消滅文盲的政策,推廣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規學制,普及國民教育,改善小學教員生活,實施成年補習教育,加強干部教育,推廣通俗書報,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保護流亡學生與失業青年,允許在學學生以民主自治權利,實施公務人員的兩小時學習制?!盵6]176
四、在革命的形勢下,適時提出教育與斗爭實際相結合
中共根據各個時期情況的變化,還及時地根據當時革命斗爭的形勢提出了教育與革命斗爭實際相結合的政策與方針。這種有效的形式一方面推動了當時各根據地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當時革命的需要。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就明確了教育與斗爭實際相結合的思路,提出把發展文化教育與當時其他革命活動密切聯系起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部訓令(第一號),在“目前的教育任務”中提出:(一)蘇區當前文化教育的任務,是要用教育與學習的方法,啟發群眾的階級覺悟,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與政治水平,打破舊社會思想習慣的傳統,以深入思想斗爭,使能更有力的動員起來,加入戰爭,深入階級斗爭,和參加蘇維埃各方面的建設[1]125 。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教育人員委員部訓令(第四號)提出了文化教育工作配合當時的查田運動,規定了教育在查田運動中的任務:“為了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深入農村階級斗爭,加緊戰爭動員,目前正猛烈地開展著查田運動。在這一斗爭中,文化教育方面,負有特殊重大任務。我們應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用一切有效辦法來幫助查田運動順利的進行。我們應加緊文化教育工作來提高廣大工農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發動廣大群眾參加查田運動,為徹底解決土地問題而斗爭。”[1]130 1933年8月13日,由少共中央局及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聯合下發的《關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務與團對教育部工作的協助的決議》中也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針與任務,應該從估計在戰爭的環境與蘇維埃政權之下的觀點出發,這就是說應當把教育工作為著戰爭與廣泛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點出發,把教育為著戰爭,就是說滿足戰爭的需要,用教育工作幫助戰爭的動員、戰爭的發展,隨著蘇區的擴大與蘇維埃工作的發展需要,廣泛的提高群眾和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來執行新的任務,以幫助戰爭的動員,需要經過教育的工作去提高廣大工人與勞苦群眾的階級覺悟?!盵1]162
在江西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做出的文化教育工作決議中,對文化工作與斗爭相結合做出了指示:“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各級政府應協同群眾團體,以十二萬分的努力,發展群眾的和兒童的文化教育,掃除文盲,使文化教育與目前革命斗爭聯系起來,使文化教育與工農群眾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勞動與知識聯系起來,簡單說來,就是要使文化教育社會化、政治化、實際化、勞動化。”[1]142 蘇區高等教育建立的初衷也是為了當時的實際革命斗爭培養干部的需要而提出的。在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8次會議關于開辦蘇維埃大學的決定指出:“因為革命戰爭的猛烈開展,環繞著革命戰爭的每個重大工作,如查田運動、經濟建設、工人斗爭、文化建設、財政工作,肅反工作、道路建設、新蘇區的發展以及目前的選舉運動,都需要大批干部,這不是幾十幾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幾千幾萬繼續供給到各個工作的戰線上去。中府(即蘇維埃中央政府,引者注)各部都在開辦訓練班,為著集中統一教授與學習的方向起見,決定開辦蘇維埃大學。”[1]183
抗戰時期中共關于教育的政策,同樣強調了教育事業在抗戰時期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視的作用,強調教育為抗戰服務,把教育作為抗戰的必需條件之一。在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之際就確立了邊區政府的方針為:“必須采取適當辦法,實施以民族解放,民主政治為中心內容的普及教育”[6]335。1938年10月毛澤東指出:“在一切為著戰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均應使之適合戰爭的需要”[2]18。1938年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決議案》中還明確提出實行國防教育政策,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爭服務。
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延續了這一政策。1947年6月,晉察冀邊區的晉行署發出《關于后半年教育工作重點的指示》?!吨甘尽分赋觯澳壳敖逃ぷ饕^續為支前、土改、生產三大中心任務服務。在目前自衛戰爭緊急的情況下,應更進一步使教育為生產服務,以保證軍需民食,支援長期自衛戰爭?!盵7] 194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戰時教育方案》提出:“各級學校及一切社教組織亦應立即動員起來,發揮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間接地為自衛戰爭服務。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應成為保衛邊區的宣傳員與組織者。目前教育工作的
中心任務是配合軍事、政治、經濟、群運等工作,爭取人民自衛戰爭的勝利?!盵6]530-531
五、在實際操作中,提出了教育不能脫離生產勞動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之所以能夠脫離自然而成為社會的人,就是在勞動過程中一步一步實現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貫穿整個革命時期,中共一直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
中共早在蘇區教育過程中就提出了教育不能脫離生產的思想。1933年,第二次閩浙贛省蘇大會文化工作決議案中指出,文化教育的總方針是:“反對把文化與斗爭割離,與工農群眾實際生活割離,以及把勞動與知識割離開來,實行政治化的、社會化的、勞動化的文化教育。”[4]121 1930年,閩西蘇維埃政府目前文化工作總計劃中提出,教育方針是:“以養成智力和勞力作均衡發展為原則,并與勞動統一的教育之前途。”[4]125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繼承了蘇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并且在抗戰中根據實際加以豐富和發展。因為在抗日戰爭中,根據地物質的缺乏,更強調各學校教育密切聯系生產。毛澤東指出:“各級黨政軍機關學校一切領導人員都須學會領導群眾生產的一全套本領。凡不注重研究生產的人,不算好的領導者。一切軍民人等凡不注意生產反而好吃懶做的,不算好軍人、好公民。一切未脫離生產的農村黨員,應以發展生產為自己充當群眾模范的條件之一。”[8]
當時根據地各高等學校的課程基本都開設了實踐課。關于延安大學的一組資料表明,當時中共號召延安大學的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學員除了學習以外,還要參加勞動。一般規定是生產勞動占學習時間的百分之二十。這種生產勞動有手工業的也有農業的,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一到了春耕農忙的時候,這些‘學生哥‘洋教授就和農民一樣扛起鋤頭上山去開荒種地了。每人對于勞動都是以愉快的心情來接受的。有一個時期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架手搖紡紗機,將紡出的線交給工廠織布制衣服穿。這種生產勞動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及老百姓的負擔,解決財政問題(學校經費要自給百分之七、八十);同時是為使青年知識分子養成勞動習慣和勞動觀念,糾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錯誤觀點,以便能夠更好地和勞動人民結合,更有效地為人民服務?!盵9]
1939年,毛澤東在《教育運動的方向》一文中指出:“延安的青年們干了些什么呢?他們在學習革命的理論,研究抗日救國的道理和方法。他們在實行生產運動,開發了千畝萬畝的荒地。開荒這件事,連孔夫子也沒有做過。”[5]568 1943年,毛澤東在《開展根據地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中指出:“一切機關學校部隊,必須于戰爭條件下厲行種菜、養豬、打柴、燒炭、發展手工業和部分種糧。”[8] 1939年1月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中也明確提出:“厲行有效的開源節流辦法,在各機關、學校、部隊中提倡生產運動與節約運動,增加收入,減少支出,以解決戰時財政經濟之困難?!盵6]60
根據地的教育發展是與根據地的發展密切相聯系的,中共領導的根據地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過程。根據地的教育也隨之走了一條從蘇維埃根據地到抗日革命根據地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根據地一脈相承的發展道路。雖然中共的很多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還很不成熟,但眾所周知,根據地建設歷盡艱難曲折,中共發展文化教育的思路更是在摸索中前進,這進一步顯現出中共根據地高等教育政策的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教育廳.江西蘇區教育資料選編[G].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3] 教育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老解放區教育資料選編[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56.
[4] 陳元暉,璩鑫圭,鄒光威.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G].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陜甘寧邊區教育資料:教育方針政策部分:上冊[G].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7] 王謙.晉察冀邊區教育資料選編:教育方針政策分冊:下冊[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300.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1.
[9] 新民主出版社.新文化新教育[M].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124.
責任編輯 譚 焰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y of Educ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of the CPC
LIU Y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10009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the CPC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and education, about which it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designed its communist blueprint; and abou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transformed the old way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new one; and about the means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Under the r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the CPC has raise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truggle; and in its actual practice, the CPC has proposed that education not be divorced from manual labor, which has accumulated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PRC.
Key words: the CPC; revolutionary bases;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