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韓國、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孫秀萍 詹德斌 紀雙城 青木
繼韓國提出綠色新政后,日本政府10日也出臺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主打“綠色牌”。而英國政府本月也將出臺“綠色復蘇”計劃。為提振經濟,放眼未來,一股“綠色”救市風正在多國興起。有國內專家表示,目前多國推出“綠色”刺激計劃,一方面是為了推動經濟復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未來一輪經濟增長中搶占制高點。但也有國外企業擔心“看不到明確的獲利前景”。
日本救市主攻太陽能產業
日本政府及執政黨10日最終決定了名為“經濟危機對策”的新經濟刺激計劃。通過該計劃,日本預計2009年度GDP將增長2%,并在2009年度創造出40萬-50萬個就業崗位。為此,2009年度補充預算案的財政支出將達15.4萬億日元(約合1萬億元人民幣),項目規模達56.8萬億日元,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日本經濟新聞》稱,新的追加經濟政策將再支出15.4萬億日元,重點之一就是主打綠色牌,以促進未來經濟增長。為推進低碳革命,政府將向住宅和辦公場合設置太陽能光板提供補貼。同時為推進公立中小學校設置太陽能光板,政府將進行大幅度的預算分配。對購置新車時購買環保型汽車提供10萬日元援助。如果購買新型環保汽車,獲得補貼更多。同時,政府將致力于普及清潔家電。在購買空調、冰箱等節能家電時按照價格的5%返還現金。日本第一生命研究所研究員嶌峰義清稱,該計劃近期有利于環保產品的銷售。從中長期看,將使日本最為擅長的太陽能產業得到強化。該計劃的實施將使日本國內經濟在今年后半段出現恢復征兆。但也有媒體擔心,為實施該計劃,日本政府將新發行10萬億日元國債。2009年度末日本國債余額將高達590萬億日元,平均每個國民背負約460萬日元債務。因此,有人擔心政府財政狀況的惡化,并認為有可能為未來經濟發展留下后遺癥。
韓國海外尋求“綠色”合作
實際上,韓國李明博政府上臺后,綠色增長就是其發展經濟的一個著重點。金融危機發生后,致力于綠色經濟更成為韓國的救命稻草。韓國政府年初宣布,把包括“四大江河整治”等36個建設、能源、環境改善項目命名為“綠色新政”(低碳綠色項目),從今年到2012年將注入50萬億韓元,創造96萬個就業機會。此外,韓國政府還不斷在海外尋求合作。3月初,李明博同新西蘭、印尼等國達成綠色合作協議。3月31日韓英首腦會談中,兩國決定深化在氣候變化和低碳綠色增長方面的合作。在G20峰會上,李明博也力主綠色話題,稱“綠色產業是韓國重要的新增長動力”。另據韓聯社12日報道,韓國總統李明博10日同泰國總理阿披實舉行會談,商定加強金融及綠色發展領域合作。
但李明博的綠色新政也遭到國內產業界質疑。由大韓商工會議所、貿易協會、中小企業中央會和韓國經營者總協會等經濟團體和12家產業協會就聯名提交建議書,稱綠色產業作為未來經濟增長新動力,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法方面有著積極意義,但在目前韓經濟深度下滑、企業經營內外環境惡化的敏感時期,制定限制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等法律制度為時尚早。以重化工業為例,該產業若引入溫室氣體排放義務制,將對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造成沉重打擊。
英國力推“綠色汽車”
在經濟陷入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艱難時期后,英國將發展環保和可持續性能源利用作為重振經濟的突破口。英國首相布朗7日在接受英國《獨立報》獨家采訪時透露,在財政部本月底準備提交的年度預算案中將提出一個“綠色復蘇”計劃,該計劃將在未來5年內在綠色產業領域為英國人提供40萬個新就業機會。而這一計劃的核心就是在英國發展和普及電動車,并挑選兩三個城市打造為只使用電動車的純綠色城市。英國政府日前還出臺了綠色商務車采購方案,將推動低排放汽車在公共部門示范使用;政府還考慮對擁有清潔能源車的車主進行補貼,如果車主放棄污染性強的舊車而購買清潔能源車,政府可給予2000英鎊補貼。除了汽車業外。英國即將出臺的振興“綠色產業”措施中還包括放寬有關建筑規劃的規定,允許建造更多風力農場以保證英國實現在2020年前令再生能源的生產占能源生產總量15%的目標。
英國媒體普遍認為,在金融業遭受重擊后,政府把未來經濟復蘇的希望寄托在低碳經濟領域。英國《經濟學家》稱,布朗的計劃可和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代美國羅斯福政府的救市政策相比擬。美國人因為“羅斯福新政”而走出經濟陰霾,布朗帶給英國人的則是一場“綠色新政”。兩者核心都反映出凱恩斯經濟理論的要點,即尋求新市場刺激。但報道也稱英國“綠色新政”在能源產業界并未受到一致歡迎。英國最大能源企業英國石油公司就明確表示不參與政府的計劃,因為“企業看不到明確的獲利前景。”
環保產業商機可期
歐盟日前制定了一項發展“環保型經濟”的中期規劃。其主要內容是,歐盟將籌措總金額為1050億歐元的款項,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時間,全力打造具有國際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綠色產業”,并以此作為歐盟產業調整及刺激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點,以便實現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兩大目標,為歐盟在環保經濟領域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奠定基礎。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環保經濟專家艾特珀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各國頻頻推出新環保振興計劃,說明全球經濟正從高消費經濟向環保型經濟轉型”。他說,金融危機的實質是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奢侈消費”,然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采用資源節約的環保方式,世界經濟難以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艾特珀斯表示,振興環保產業可一舉三得,“目前歐盟要求各成員國在救助汽車業時,不是簡單提供救助資金,而是要求救助資金必須用于節能汽車的研制和生產,必須用于小排量、潔凈型或混合燃料汽車或電動車技術的研制和生產。這樣車廠得到資助,歐盟可提前幾年達到環保指標,環保產業也增加了新工作機會。”艾特珀斯稱,“對綠色產業每投入1歐元,至少會帶來10歐元至50歐元的增加值,而這還不包括節能減排、降低環境污染和控制溫室效應等所產生的社會效益”。
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萬軍博士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中都會出現一些產業幫世界擺脫危機、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這種產業可能是新產業,也可能是對舊產業進行改造。”他說,如果按照以前的經濟形勢循環,只能減緩危機而不能擺脫危機,“而傳統行業經過改造后往往會出現新的亮點”。萬軍表示,“綠色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各國經濟計劃不僅著力于經濟復蘇,同時也考慮到在未來一輪經濟增長中搶占一個制高點。”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各國向綠色經濟轉型可以更加節省能源、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同時經濟也向更高效率的方向前進。
萬軍也表示,綠色經濟真正落實起來確實有一些難度,但它更大的作用實際上是給企業指明方向,提供規劃指導性的意見,在客觀上刺激企業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和產品的轉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幾年油價暴漲后,市場對節能型產品需求非常迫切。過去這些方面的技術儲備不足,如今通過政府鼓勵,很可能帶動企業起死回生。”▲
環球時報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