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常黎明
本周中國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將公布。實際上,早在上周五和周六,3月的出口額以及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信貸數據和外匯儲備增長情況就已經陸續出臺。盡管3月的進出口數據連續第5個月雙降,外匯儲備增速放緩,但是信貸量的增加、貿易數據降幅收窄以及股市、房地產市場交易量擴大等信息都讓外界覺察到中國經濟回暖的信號。10日和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先后對各自國家經濟形勢的積極表態讓全球投資者和民眾找到了不少信心。
11日,溫家寶總理在泰國參加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時表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積極的變化,比預料的要好。但溫總理隨后強調,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很大困難。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見底,很難說中國經濟一家擺脫危機。美聯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隨著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推動信貸增長和對鋼材等原材料的需求,經濟復蘇逐漸在中國成形。不過他們表態謹慎,認為經濟數據只是暫時的,顯示的大部分是政府支出的效應,私人消費和投資相對要弱。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對美國經濟形勢發表了樂觀的講話。據《華爾街日報》10日報道,奧巴馬表示,他開始在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晚些時候表示,堅信能夠使美國經濟走上正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兩國領導人不約而同地談到經濟出現積極征兆,客觀上將給整個世界經濟提振信心。
10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20.9%,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17.1%和25.1%。這是我國連續第5個月進出口雙降,不過降幅比前兩個月有所收窄。海關總署表示,這些指標均表明3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指出,3月份進出口數據好于預期,主要原因是我國擴大內需、穩定出口等一系列政策初步取得成效,同時企業自身采取的一系列應對危機的自主調整舉動也取得一定效果。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外需有所好轉。
1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季度貨幣信貸數據。根據該數據,一季度人民幣新增貸款已達4.58萬億元,同比多增3.25萬億元。彭博新聞社11日稱,中國信貸的迅速增長和美國剝離非流動性銀行資產的掙扎形成鮮明對比。世界銀行在華盛頓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尼赫魯說:“中國在動員各級機構刺激政府相關投資方面,有著不可思議的能力。”不過,德意志銀行在香港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馬駿說,貸款過度增長會引起中期通脹的壓力,加劇信貸風險,潛在地使經濟更動蕩。摩根大通銀行中國證券主席李晶說,信貸增長超過預期,銀行監管機構或將敦促更多克制,以控制流動性過度。
央行的數據還顯示,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53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14%,一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77億美元,同比少增1462億美元。專家表示,增幅的變化主要與外匯儲備中非美元資產價值隨匯率波動發生變化、貿易順差有所收窄以及資本項目下資本流動變化有關。
《華爾街日報》11日說,中國的經濟狀況備受關注,因為中國出口狀況是衡量全世界消費需求情況的一個指標,而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增長也被很多人寄予厚望。雖然中國的進出口額在全球經濟滑坡的環境下仍繼續下滑,但中國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正使某些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瑞銀證券經濟學家汪濤表示,整體而言,最新數據說明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她表示,瑞銀證券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的出口情況將會有所好轉。但分析師任先芳則表示,現在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這是復蘇的跡象,那么這種復蘇仍然是十分脆弱的。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最新月度能源報告中表示,中國今年的石油需求可能會出現19年來的首次下降。國際能源署警告,石油需求的放慢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明顯放緩。▲
環球時報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