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晴
[摘要]在新中國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高考1977》以宏大的史詩性題材、平民化的視點,帶我們重溫了上世紀那段苦難與激情交融的歷史歲月,歌頌了中國人百折不撓的民族風骨和純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其新穎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復調式主題是對獻禮武大片傳統拍攝手法的一次突破性嘗試。
[關鍵詞]《高考1977》;史詩;敘事;人性
2009年對于中國注定是一個特殊的年頭,新中國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計時為它深深鐫刻上了特殊的民族記憶。回顧數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滄桑巨變,讓我們生發出多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感慨和驚嘆!《高考1997》選擇在這一特殊時期讓國人重溫上世紀那段苦難與激情交融的歷史歲月,給40歲以上的親歷者帶來的是懷舊和感動,而給不熟悉那段歷史的年輕人帶來的則是對父輩歷史上曲折印跡的認知和思考。影片以宏大的史詩性題材、平民化的視點,演繹了中國人百折不撓的民族風骨和純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奏響了一曲悲壯而昂揚的生命交響。
一、重拾民族記憶,演繹宏大史詩
史詩性電影由于其題材宏大、場面壯觀、意義凸顯,歷來備受電影人的青睞,從《特洛依》《亞瑟王》《亞歷山大大帝》《圣女貞德》到《三國》《赤壁》《拉貝日記》《開國大典》,無一不以其恢弘的氣勢將觀眾帶入一幅幅真實而動人的歷史畫卷,使其靈魂產生深深的震撼。而1977年,那個改變中國歷史、拯救無數青年命運的年份無疑永遠值得后世銘記,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上有著重要的書寫價值。《高考1977》讓高考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考試首次登上電影銀幕,向世人展示了其在新中國曲折的發展歷程和偉大的歷史功勛。
早在1300年前的隋唐時期,中國在國家人才選拔機制上就確立了當時在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科舉制度??婆e制度一舉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階級格局,開辟了社會階層間相互流通的通道,使大量平民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了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寶貴機會。當時,這一制度的確立不但有效刺激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對知識和人才的敬慕,也使得國家的管理開始進入了有序和知識化的時代。盡管科舉制度隨著封建時代逐漸走向沒落,早已壽終正寢,但通過考試這種迄今為止依然最為公平的方式進入理想的社會階層,依然是廣大民眾心中的期許。因此,新中國的高考制度,雖然由于教育資源的短缺,讓所有應考者倍感艱辛,但仍舊是一個讀書人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結”。
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曠日持久、規模龐大的上山下鄉運動,將1700萬知識青年從學校帶入鄉村,以插隊落戶的形式接受廣闊天地的思想改造。從新疆建設兵團到云南邊遠山區,到處都留下知識青年的戰斗足跡,他們用熱血和忠誠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然而當激情在荒漠和草原中燃燒殆盡,理想在日復一日的單調中漸行漸遠時,他們心中那種渴望通過某種方式來改變命運的想法卻越來越重。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段黑白紀錄片的片斷:火車啟動的轟鳴聲、嘈雜的人聲、鼓鼓的行囊、匆忙的腳步……背景主題音樂營造的是知青離別城市的場景,隨著畫面的淡人淡出,浮現出一幅夕陽下,知青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荷鋤歸來的剪影。這群在黑龍江某農場已經留守了8年的年輕人開始放映一部電影,一部發布徹底轉變中國普通人命運信息的電影。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正是那句慈愛而堅定的話語瞬間照亮了鄉間寂寞的夜晚和“孩子們”迷茫、彷徨、長滿荒草的心靈?!霸谌诵员唤摰臍q月里,當原野被點燃希望之火,義有誰能夠撲滅!”1977年,中斷了10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美國《時代》周刊對此做出評論:“鄧小平就像在一個美分的硬幣上把中國這艘航空母艦來了一個180度的轉變。”中國由此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題材決定格局。《高考1977》講述的是1977年高考恢復的故事?;謴透呖际窃凇拔母铩眲倓偨Y束,中國百廢待興的歷史間隙,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做出的重大舉措,是改革開放方針制定后的第一件實事。這一歷史事件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有著重大的里程碑意義。30年來,這一大手筆被歡欣鼓舞的中國人比喻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令槍”。1977年高考的成功舉行,為改革開放培養了第一批人才。通過高考,一大批有為青年邁進了大學的校門,開始真正追逐自己的理想,中國當代文化、科技、經濟等各個方面得以迅速重生和崛起。為此,相對于其他一些小格局的影片來講,《高考1977》顯然由于其對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題材的藝術化再現,南于其對一代人共同情感、共同命運的反映,而成為一部呼喚集體記憶的史詩性質的宏大篇章。
二、平民視角,視點下沉
影片具體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77年12月,恢復后的高考第一次舉行,遠在山區農場的知青在歷經種種肉體和心靈的掙扎后,從四面八方奔赴考場,參加了一場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命運的考試。史詩性的宏大題材和劃時代的社會意義并沒有使《高考1977》像以往此類電影那樣走宏大敘事的路子。不同于以往獻禮片,影片的最大突破在于敘述歷史與評價歷史的平民化視角,這一獨特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它雖然沒有正面描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但是卻通過他的決策給千千萬萬迷茫無望的中同青年帶來生命的春天,襯托出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的偉大和英明。這種敘事既出色完成了獻禮片的政治使命,同時也為影片直接契入廣大底層百姓厚重而真實的生活與人性領域創造了契機。正如上影總裁任仲倫先生所言:“這部影片我們當時選擇的時候選取了多個角度。我心里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去年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總想用一種方式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一個方案是正面去寫,以鄧小平作為主角,從上層角度描繪整個高考。也有充分的素材支撐。但我后來覺得‘風吹草動我們要選‘草動,從草根階層這個角度來寫?!?/p>
影片不是用英雄來講述時代,也不是用一種高端意識形態化了的眼光居高臨下地審視平常人生的平常歲月,而是通過小人物的視角來真實地書寫“文革”記憶,并試圖“復原”這段歷史。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也是惟一的一次中斷了10年之后義在偉人的拍板之下得以恢復的高考,青年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當年的12月11日到13日,全國570萬考生參與競爭27萬個大學錄取名額。積攢了10年的考生,積攢了10年的期待,使數百萬知識青年擠進站臺,踏上火車,擁進城里的學校,興奮不安地坐進簡陋的考場,用起繭的手拿起筆做試卷……1977年,考生里不僅有十七八歲的小伙子和姑娘,也有已年過30的大齡青年,他們是上山下鄉的知青、工廠工人、商店營業員……這段歷史在影片中通過一個農場、一個車站、一個荒野和幾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得以還原。無疑,這是一場關涉命運的考試。考前,同繞著“準能獲得有限
的報名資格”這一焦點,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存知青點的生活、潘瓊之戀、老遲把大印、陳瓊父親偽造證明、強子絕食、小根寶死于非命、知青跑步趕考等情節中得以樸素、精細地展開,沒有驚心動魄的大場面,但卻同樣令人刻骨銘心。大背景小切入使歷史的講述筆力凝聚,具體生動,同時也使閉塞、封鎖、麻木和壓抑的社會氛圍以及焦灼、渴盼和不滅的生命激情這些抽象的時代精神氛圍在底層小人物的真實生活中尋得了堅實的附著。
這種用平民視角演繹歷史重大事件的敘事技巧在西方電影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不乏運用,《高考1977》顯然在這里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借鑒和嘗試。同時,有專家指出《高考1977》恰恰與2009年奧斯卡發布的電影風向標主題契合。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石川也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類似于《換子疑云》《貧民富翁》那樣的平民史詩,與奧斯卡今年的評選標準不謀而合?!?/p>
三、演繹時代傷痕,彰顯人性光輝
《高考1977》的主題不是單調的,它不僅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了一件在共和國歷史上值得永遠銘刻的大事,歌頌了偉人扶大廈于將傾,挽狂瀾于即倒的偉大,而且把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里沒有太多對于“文革”畸形心理的描寫,而是著力刻畫了1977年那個動蕩的歷史轉折時期人性的復蘇。
首先,影片把普通百姓人性深處追求尊嚴、追求自由、追求知識的激情寫出來了。在那樣一段漫長的非常歲月之中,當所有的壯懷激烈都在無望中幻滅,當人的生命袒露出其困惑性、渺小性、不可預知性等本真面目時,這些年輕的知青們又該如何去安頓自己的心靈?該會抱著怎樣一種生命信仰呢?影片在描繪知青們的人生遭遇和悲歡離合的時候,對他們人性中的肓目、自私和軟弱并沒有回避,但更加彰顯的則是他們身上從來都沒有真正喪失的生命激情。這些知青“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斗地的生活,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小根寶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動?!睆V場上,疲憊的知青為打發晚上寂寞的時光,開始放露天電影,畫面上顯示出鄧小平“出山”的消息,敏感的知青們頓時興奮得高聲呼喊,正當大家起勁時,突然,銀幕黑了,停電了。為了能夠供上電,看到鄧小平的身影,知青們爭先恐后地硬是用蠻力蹬動了發電機。正所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當機會到來之時,他們渴望自己能夠登上大學的殿堂,更想方設法,不惜代價,力爭參加高考的自由和權力。因此,當“自愿報名、參加高考、擇優錄取”的星星之火剛剛點燃,他們心中就立刻燃燒起熊熊的火焰。
本劇最令人動容的就是知青們坐著牛車歡天喜地地趕考途中,拖拉機壞了,大家在樹林里奔跑追趕火車這一場景,這是劇情發展的高潮,也是極有象征意義的一場戲,和影片主題歌緊緊契合在一起:“你的你的不期而至,使頑強的生命有了全新意義,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讓追夢的人們有了擋月(音)的天平”,這是一場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接力,這是在追趕火車,更是在追趕機遇。奔跑的動作綻放著充沛的青春激情,爆發出民族驟然蘇醒的生命活力。
其次,影片把“文革”時期蹉跎歲月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寫出來了,在表現時代的動蕩與苦難的同時,處處渲染著親情和友情的溫馨、美好與珍貴。影片中既有純真而美好的潘瓊之戀,也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更有農場主任老遲對這群城里來的孩子的同情和關愛。影片有一段被人稱道的對話是發生在老遲和招辦主任之間的,其間所表現的不僅是幽默,更是一種濃郁的“人情味”。老遲作為一個熱烈響應黨的號召、對組織無限忠誠的農場領導,身上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僵化、頑固的痕跡;但也有著一個退伍軍人,一個基層干部的質樸和善良。時代扭曲了他,時代又改造了他。最終,老遲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從而也使自身實現了對自我的勝利和人性的復蘇。
影片中所展示的種種美好人性,可以在關鍵的時刻超越生死、超越個人恩怨、超越男女之情,甚至超越意識形態,從而去化解矛盾、戰勝苦難,給人以無比的溫暖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影片通過表現一個個鮮活角色的生存真實,成功建構起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本真關系。10年“文革”給我們留下的最慘痛的教訓不僅僅是經濟的衰退,政治的混亂,更是對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同志關系的摧毀,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泯滅。為此,當我們在《高考1977》中重溫那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真切地感到了“文革”結束,人心向善,“人性回歸”的偉大和珍貴!同時,影片對于人性的呼喚和歌頌也使影片超越了歷史題材的限制,鏈接起對民族文化精神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思考,從而擁有了更為廣泛而恒久的美學價值。
綜上,《高考1977》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但為觀眾奉獻的同樣是一場視覺盛宴。它以獨特的平民視角,引領我們對恢復高考制度前后那段特殊的歷史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回憶。雖然,影片對于“文革”10年的批判稍顯薄弱,對于知青生活的壓抑感表現有些不夠,但在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二個年頭,中國需要展現時代風骨和民族精神的勵志作品。同時,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中國也需要為我們的普通大眾在政府領導下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所取得的驕人成就而熱情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