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寶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而在藝術教育中則是要加強素質教育,這是對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認識的深化,也是藝術教育思想和觀念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還是藝術院校教學改革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它將對藝術院校如何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起引導和促進的作用。
教育功能與文化素質
中國古代優秀的教育理論將教育功能歸結為對人的塑造。就是說,要將一般人塑造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養為“仁人”。
張豈之在其論文中指出“中國第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用畢生的精力搜集整理文獻《詩》、《書》、《禮》、《樂》、《易》、《春秋》,編成教學用書,世稱《六經》。這是我國最早的教材。孔子特別注重道德教育,也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他認為教育在人的塑造中起主導作用。孔子所講的德,泛指思想、道德、志向、行為等,是一個內容很寬泛的概念。”
宋代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認為教育的功能是“變化(人的)氣質”。在他們看來,“氣”是天賦的,人的天賦有一些差別,有人秉受的濁氣多些,因此遲鈍一些。但是,天賦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在學問上和事業上有所成就。而“質”則指人的根底、才質。經過教育,人的“氣質”可以改變,由粗俗到高尚,由低級到高級。宋代教育家所說的“氣質”,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素質。
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教育的功能是,使人“養成健全的人格”。 “人格”中含體育、智育、德育、美育。他主張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他所謂的“人格”,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素質。
我國《教育法》開宗明義在《總則》中就指出,發展教育事業,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這一論述宏觀、深刻、具有戰略遠見。
那么,什么是素質?素質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能力上、文化上必須具備的條件。思想上有國家民族觀念,有面向未來的全局眼光。道德上有承擔各種義務的自覺性和享受權利的正確態度,也就是有責任感。心理上有承受各種困難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氣去加以克服。能力上有團結和組織協調的能力。文化上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和較廣泛的知識。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培養的文藝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文藝圈內的活動,要深入改革的方方面面,體驗改革的艱辛與歡樂。
優良的素質要靠教育來培養。將教育的功能歸結為提高人的素質,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念的深化。
素質有多種,在各種素質中有一個基礎素質,這就是文化素質。專業知識不能代替文化素質。比如,學戲曲表演的,如果知識范圍只限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專業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那還不能說有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知識與能力的總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素質包括:1、知識:較廣泛的知識。2、能力:含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較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映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還有掌握和操縱一定技術的能力。3、方法:指分析和觀察問題的方法。4、儀態:有文質彬彬的儀態,語言舉止文明優美。5、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就中華民族整個民族來說,提高其素質,尤其要注意文化素質的提高。就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全面提高素質,尤其要注意其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只是提文化素質而不提其他素質?因為文化素質與其他素質是相互聯系著的。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質,其他素質的提高也就容易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素質是其他素質的基礎。強調文化素質并沒有忽略其他素質的意思,相反,是想通過文化素質去促進其他素質的提高。
藝術院校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藝術院校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探索,不論在辦學規模,還是教學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專業藝術人才,扛起了藝術傳承的大梁。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藝術院校也發展了自己,確立了較好的社會形象。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思想空前活躍,他們不滿足于“正面灌輸”的傳統式教育方式。因此對當代學生的教育應符合其特點,符合時代特征,因襲不前必然收效不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想多學一些實用知識”,便成為多數學生的追求,這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是市場經濟也會帶來負面作用,它遵循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原則,如果放松思想工作,忽略學生的文化素質,那將會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現象。藝術院校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正逐漸凸現出來,其表現為:1、存在著重視專業學習輕視思想修養教育。使學生較早地樹立了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只重視專業而忽視修養,從而影響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中輕視思想修養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2、存在著重視技巧訓練輕視人文素質培養。藝術院校教育模式對于提高專業技巧訓練的深度和難度有明顯的優勢,但對學生缺乏提高整體素質的指導。一些學生重專業輕文化思想嚴重,認為“一招鮮,吃遍天”,不關心政治,漠視道德觀念,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事實證明只有嫻熟的技巧而沒有深厚人文素養的人是難以成為把握時代脈搏,汲取民族精髓,創作出藝術的精品。3、強調自我和個性,忽視人格的塑造。藝術院校的學生往往有鮮明的個性,我們應該給予保護,但他們容易在個性的保護傘下滋生一些不良習慣和品質。一些學生缺乏基礎文明素養和公德意識,在集體生活中自私自利。再加上思想教育的缺陷,認為只要專業好,再大的錯誤也可以容忍。從而導致了看重才氣和個性,忽視自理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培養。所有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響著人才的健康成長。
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從以上關于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的簡要分析中可以看出,藝術教育工作在一個時期中對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不夠明確,在文化素質的培養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對文化素質提高并不是不重視。政府一再強調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而且要兩手都要硬。但是,提高文化素質的要求,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一直還未得到很好地落實,這也是無庸諱言的。為什么沒能很好地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同我們對改善文化素質教育認識的不夠明確有關。要使我們的教育所培養的人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首先必須明確我們所要求的文化素質究竟是什么。如果對這種要求本身還不夠明確,自然就談不上很好地落實。對文化素質的要求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的要求。既然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對文化素質的要求就必須同這種目標一致。否則,不管主觀上對文化素質要求怎樣重視,在教育實踐中也無法得到落實。
目標明確了,教師是關鍵。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至關重要。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有責任心的教師都認為自己在傳播德育知識方面已盡了最大努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德育理念落后,還在用所謂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往往忽視學生心理需求,特別是人際交往、文明禮貌、理想信念等,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忘記了自身的教育功能。
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對這項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大綱、提出任務和目標,力求使長期的教育和短期的規范有機結合,加強可操作性、重視實效性。要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不要只會背誦干巴巴的條文,如果把生動的理論變得枯燥乏味,就失去了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資格。如今學生們接觸到的各種信息比較多,他們關心世界發展和時代發展的程度要超過前輩,他們的思維也很超前,作為教育者來說不轉變觀念、更新知識,用老模式的傳統教育已經顯得蒼白無力。
綜上所述,要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我認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知識是基礎,是發展能力的基礎,也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基礎。但知識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人的素質。有些人不是不知,也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或者為而不當。為什么,就因為缺乏應有的素質。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更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素質。當然這一切都是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是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關系。思想素質是在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是民族文化傳統和素質的關系。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優秀的文化傳統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促進精神文明。進行素質教育,要重視民族文化傳統與素質之間的關系,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為了使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本人建議藝術院校可以成立一個研究小組,開展有關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以探索藝術院校的文化素質培養目標、規范和有效途徑,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教育觀念更新,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經驗。
研究小組的任務是:
1、制定一個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大體上應該包括文化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標準,培養途徑和操作方式,激勵措施和考核辦法等;
2、制定一份可供試用的應讀、應知、應看的名著、名曲、名畫、名劇的目錄。編寫出一批輔導性材料或資料,包括文字的、音像的;
3、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要有一支水平較高、較穩定、精干的兼職和專職的師資隊伍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力量。
在藝術院校進行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的一項重要改革,是改革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探索。這對藝術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肯定會起積極的作用。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詩中的名句所描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作者單位: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