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勇
藝術設計教育是一種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特色發展的特長教育,但“全面就業”的培養目標卻很容易使該專業的課程教學進入“無意識”的誤區:要么強調就業的寬泛性,而忽視學生藝術個性的差異;要么強調專業課程評估標準將教學當作任務,把學生“物化”、“產品化”。這些誤區阻礙了學生的設計思維意識的開發,影響專業特長主動發揮。
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是面向職業崗位的特長教育,課程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因材施教,提升教師的創新意識:擺脫老師的“說教”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一、課堂上老師擺脫 “說教”意識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將先進的設計觀念和設計手段傳達給學生,引導學生探索設計藝術的規律和方法,因此,現代設計專業的教學課堂應該是“開放型”的課堂、“互動型”的課堂。在教學中需要老師轉變角色,變教導為引導,走下講臺與學生“零距離”交流、互動,善于發現學生的獨特見解、閃現的思維設想,并加以引導、鼓勵。同時,借助現代教學設備(多媒體等)緩沖或替代老師的單獨表演,增強教學的互動性、連貫性。特別是設計創意課程的教學,須根據學生設計創意過程中不同思維的具體問題進行個別輔導,以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為目的,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學生設計思維的開拓,真正有利于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創作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即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設計創作時,學生總會說“我什么也想不出來”、“思維怎么也打不開”、“老師,還是提供一個范本吧”等等。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老師沒有針對性地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生缺乏設計思維的想象力,離開書本、離開老師就不懂設計、不會思考。因此,老師應針對性地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逼迫”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找出“問題”、提出“問題”,在“問題”中找出主題的新關系,尋求新的設計思維、設計手段。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引導學生去提煉主題內容的關鍵概念,尋求本質的“問題”。如“它(主題)是什么”、“它(主題)像什么”、“它(主題)要說什么”等等。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去問“問題”、找“問題”,抓住主題的核心概念。比如進行“生命”主題的圖形設計時,可引導學生去提“生命是什么”、“生命像什么”、“生命要怎樣表現才恰當”等問題,讓學生運用類比、意象、聯想的思維方式進行想象,并根據自己的體會、感悟畫出各種不同的表現生命內涵的創作草圖。無論多與少,此時學生想象的閘門已打開,毫無顧忌地創作著他所見、所想、所感。此后,學生就敢于思考,敢于用“問題解決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思維想象。
創作主題的把握是從對“問題”的思考來切入的, “問題”意識是創作的基本思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能主動進入對設計主題的思考,從而逐步實現課程教學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
三、實訓時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程教學的實訓項目雖不多,但利用實訓項目來全方位地組織課程的實踐教學,卻大有文章可做。實訓教學注重的不是最終的學習結果,而是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實訓項目教學需要指導老師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創造性實訓氛圍,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實踐中整合理論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素質。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還是培養其它能力或是復習以往知識)來進行引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在項目中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實訓項目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技能。所以,容易錯、容易混淆的知識應該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自主”發現的,而不是教師給予提示的。實踐經驗也應該是學生自己摸索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教師在實訓時,應只對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其過程應該精練。學生在此間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尺度,除了適當地提醒學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外,最好不要“全權代理”。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今后獨立完成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作為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其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提取知識的資料庫,而是學生的學習向導和顧問;老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說教者,應適時地進行教學創新,引導學生在問題中掌握新知識、在實訓中發揮主體能動性,著力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