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魯平 溫桂生
于都,當年中央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它地處贛州市東部,貢水中游。素有“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和贛州河東“六縣之母”之稱。自西晉“五胡亂華”時起,一批批陸續南遷的漢人輾轉進入于都等地,他們不僅帶來了中原文明,更與當地土著畬族人相濡以沫,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嗩吶音樂便是這浩如煙海的傳統民間音樂寶庫的一朵奇葩。
于都嗩吶的歷史悠久,別樹一幟。據于都縣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間,真所謂“鼓手舉于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其聲音激昂嘹亮,鼓板分明,旋律委婉幽怨,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早期的嗩吶稱“平調吹打”,桿長二尺,音域窄,表現力差,吹起來很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后來逐漸改為七寸。當地嗩吶手有這樣一首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無聲無息蠻難過。”于都嗩吶有木管、銅管、鋁管與錫管之分,木管音色柔和,銅管音色明亮,錫管與鋁管共有銅管與木管合有的音色特點,應用較廣。于都嗩吶又分“大、中、小、辣子”四種。大嗩吶粗獷、氣派,一般用于演奏的大場面。而一種細而長的“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費力,所以只作點綴及伴奏作用。用得最多的還是中、小嗩吶,中嗩吶高亢、激昂,小嗩吶歡快含蓄,這兩種嗩吶用途甚廣。于都嗩吶不僅品種多樣而且還吸收了各種樂器來豐富自己。如有的曲牌就增加了二胡、笛子、扁鼓、小鈸、馬鑼等。吹奏時的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于都嗩吶的吹奏形式有齊奏、對奏、獨奏、吹打并重等。由于樂曲的表現需要偶爾表現鼓技的精彩部分,所以吹打的節奏時長時短,演奏時可以邊走邊吹,也可以坐吹。舉動輕便靈活,不受時間、場地等重要條件限制。比如,《將軍下馬》、《百鳳朝陽》等熱烈歡快的曲調很適合路吹打。而坐吹常有“十堂花”、“揚州調”等曲牌。在坐吹中發展了對吹這典型的形式。比如《公婆吹》,即二支嗩吶演奏。一支公吹(高音吹奏),一支婆吹(低音吹奏),四件打擊樂器(小鼓、大鈸、小鑼、銅鑼伴奏。它們高低音演奏風格獨特,曲調激昂優美,旋律婉轉粗獷,低音渾厚雄壯,表現力強,實用性強,穿透力強,能渲染出各種不同的氣氛,是一門不可多得的助興吹奏形式。
于都嗩吶吹奏靈活巧妙,技法豐富多樣,有單吐、花舌、指花、氣頂音及滑音、抹音、墊音、打音、還有舌沖音、氣沖音、氣滑音、反雙吐和反彈舌等變化多端的技巧,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于都嗩吶音樂吸取了客家贛南采茶戲“燈腔”、“茶腔”音樂的內涵和特色,曲牌繁多。據調查,老曲調就有280多首,其中分為喜調和悲調。喜調輕快、活潑、歡樂。悲調深沉、低吟、催人淚下。吹奏時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在樂曲處理中主要采用加花、減字、變換調式等技巧,達到節奏層次及旋律的變化。產生時而激昂嘹亮,響遏行云,時而飽滿圓潤,和諧悅耳,時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訴的效果。每每駐足諦聽,欣悅之情頓上心頭,且久久不息。
于都嗩吶音樂是由歷代嗩吶藝人以師承關系相傳下來的一種便于記憶的記譜方式—“工尺譜”發展而來的,大多靠師傅口傳心授以及手把手的傳授。由于這種特殊的學習方式,使嗩吶演奏沒有嚴格約定,吹奏者常可根據場合的變化和本人的技術能力作即興發揮,內容可長可短,形成了樂曲技巧與風格的多樣化。
于都嗩吶音樂不僅有深厚的贛南客家音樂特點,而且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飽蘸了濃郁的鄉土情。曾記得1934年10月18日的傍晚,于都東門外的貢江河岸上,火把通明,嗩吶聲聲,一座新搭的浮橋人馬蜂擁。于都的嗩吶師傅,站在人群稠密的高處,吹起了送別紅軍的動人曲調,這嗩吶聲,委婉幽怨,如泣如訴,那情那景,正如電視劇《長征》中所描述的那樣,在贛南民歌樂曲的悲壯曲調聲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站立在搖曳的浮橋上,眼含熱淚,向前來送行的鄉親,揮手致意,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向著嘔心瀝血創建的紅色蘇區,面對親如手足的蘇區百姓深深地鞠上一躬,告別了贛南中央蘇區,邁上了漫漫長征路。
70多年過去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于都嗩吶不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了”,他們頻頻介入政治、經濟,從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到目前為止,全縣已有嗩吶文化戶700多戶,樂手2000多人,他們在各種慶典、比賽、演出活動中屢獲佳績。比如,1992年,河南省沁陽市舉行“嗩吶祖師朱載育紀念館”落成典禮暨“全國業余嗩吶邀請賽”。省文化廳委派于都嗩吶代表江西出隊參賽,靖石鄉文化戶協會理事長劉福長和另兩位嗩吶手吹奏于都嗩吶名曲“十堂花”,獲得優秀表演獎。1994年,于都百支客家嗩吶在中國贛州宋城文化節上一展風采。1995年,贛州電視臺攝制了《于都嗩吶》專題片參加第二屆中國民俗民藝錄像片匯映評獎活動,被評為了優秀獎。1996年春節,應中華青年民間鑼鼓擂臺大賽組委會的邀請,于都嗩吶手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登臺表演,受到首都人民的一致好評。2001年,于都客家嗩吶參加了在南昌八一廣場舉辦的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展現了贛南客家人獨有的文化魅力。2002年,中央電視臺大年初一的《新聞聯播》,播放了長征出發地(于都)人民喜慶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演出中,于都嗩吶隊的英姿。2005年中央心連心藝術團來贛州演出,同樣展示了于都嗩吶的風采。于都嗩吶的普及面之廣,傳承發展的演奏水平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國都非常罕見。因而在1992年于都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了“嗩吶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
(作者單位:江西贛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