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云
聯片研訓活動中,專家的核心任務是指導教師研究課堂,即指導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研究對象,建構研究模式與研究方法,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指導教師建構研究課堂的模式
在三年的研究實踐中,我們建構了以下兩種研究課堂的模式:
1.雙維互動“五課式”課堂研究模式
2.教師—同伴—專家三維立體“五課式”課堂研究模式
“五課”是指教師備好一堂課、說好這堂課、上好這堂課、反思這堂課,同伴或專家評析這堂課。
第一,“備研”是進入同伴課堂之前必須的準備。根據特定的研究目的,對所要研究的課題內容、研究對象的條件、研究對象的典型性與代表性等進行必要的準備。教師要調查、了解或熟悉將要進入的課堂的基本情況,包括任課教師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中的主要問題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與被研究的對象有了接觸與了解,這會促使研究對象對教師的理解與接納,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研究對象對研究課題方面開展的已有工作、教學環境、學校文化等,也需要認真考慮,其根本目的在于研究者要盡快地與研究對象進行合作,深入到課堂“內部”去做研究,而不是周旋于課堂這外。教師在做課堂研究之前,先將自己作為課堂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以此消除來自同伴和學生的戒備,并適應課堂的文化生態圈。
第二,“研說課”是在聽同伴說課中收集有關同伴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手資料。教師經過備課,在一定的場合下,把所備章節的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要求、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主要設計意圖,根據需要用準確的語言具體地向其他教師及有關人員進行口頭表述。通過“研說課”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情況及設計意圖,為聽課和觀課做準備。
第三,“聽課”與“觀課”是到課堂中收集同伴有關課堂教學的第一手研究資料。要求教師對課堂“實事本身”進行不厭其煩地、真實地、細致入微地描述,并在此基礎上對課堂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解釋。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收集與研究對象和目標相關的“實物”,或者通過課堂“快照”把課堂教學中的一幅幅圖像真實地記錄下來,結合研究者的記錄為“課堂寫真”準備素材。過去我們強調的是“聽課”,主要是對教師教的活動的觀察,現在提出“觀課”理念,即在課堂中就某一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觀察。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對教師或學生進行必要的訪談,通過訪談來進一步確認觀察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可見,教師在課堂研究中的“聽課”“觀課”“反思”以及討論與交流,都是為進一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獲得第一手資料做準備。
第四,“研反思”是在聽同伴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時收集同伴自我評價的研究資料。教師作課堂教學反思,實質上就是一種自我評課。教師通過反思,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 ”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的教師。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兩點要求:
一要實現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展。“學會教學”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過程,向自己的經歷學習,逐步成為學者型教師。學會教學是反思教學的直接目的。“學會學習”是終極目的,要求教師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二要在探索中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教后想想,想后寫寫,認真思考一下得與失: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情景是否和諧;學生積極性是否調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優越性是否體現;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動動筆,寫中有學,學中有思。
第五,在“評課”活動中做教學研究。以“課”為例開展教學研究,一方面需要教師——不論是生長在課堂的“本土人”還是新進入別人課堂的“異鄉人”,都應該正視課堂教學的“實事本身”,面對課堂里發生的現象,發現問題,敢于說出真話,使教師感到有啟發、有幫助,使研究者有收獲、有發現,并逐漸形成坦誠直言、追求發展的校本教研文化。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在更新觀念和追求新技術的過程中,在新舊文化變革的沖突中,學會打破“堅冰”,開辟出自我創新與發展的“航路”。通過“評課”活動,作為研究者的教師是可以將自己的“備研”與任課教師的“備課”、將自己的“研說課”與教師的“說課”、將自己的“觀課”“聽課”活動與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將自己的“研反思”與教師的“反思”、將自己的“評課”活動與任課教師的“改進”設想及教師集體的“評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上課前每一個假設、每一個預設的情景,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每一次互動、每一次情感表達、每一次自我超越,以及課后的每一次反思、每一次總結、每一次改進等,都印證了教師作為研究者在學校教學研究過程中成長與發展的足跡。從他們未進課堂之前的假設預想,到課堂中的耳聞目睹,再到課后的訪談、教研中的對話交流等都顯示的是教師研究課堂的過程與方法,教師必須致力于通過描述來解釋甚至是揭示那些深藏在現象之后的本質。這正是在“評課”中做課堂教學研究的成功之路。
二、指導教師建構研究課堂的方法
圍繞“問題解決”,開展以“聚焦問題,跟進行為,尋求支持”為主題的“同質反復式”課堂教學研究,在
實際操作中采取了以下兩種形式:
1.一人同課多輪。指同一位教師圍繞聯片學校提出的問題,連續多次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課,在觀察反思交流的基礎上,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在實踐中的基本流程為:
一人同課多輪,執教者是最大的受益人,但唱主角的不應只是上課的老師,聯片學校所有成員都要調動起來、參與進來,關注并記錄這位老師行動的全過程,對照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成果共同分享。
2.多人同課異構。指聯片學校每一位教師圍繞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不同的設計構想或不同的教學策略上同一節課,在相互觀課的比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的基本流程為:“課例交流,課堂觀察”與“自我反思,修改設計”這個過程循環往復。聯片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要采用自己的設計輪流上同一堂課,通過相互的課堂觀察,對比分析,不斷地對設計進行自我修改和調整。這樣反復循環的過程,就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把問題的探討引向了深入。“行動跟進,形成策略”不僅強調對課本身的改進、優化和提高,更重視以此類推、梳理自己相關經驗和教訓,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較為系統的反思,在專家的引領下,建構行為。
有調查表明,對教師專業成長幫助最大的就是教學行動的連環跟進。“同質反復式”的課堂教學研究,正是借助教師的觀察、反思、行動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不斷的循環來發展教師。正是在一次次的行動實踐中,教師們領悟了理念,在協作互助中激活了潛質,在行動研究中歷練了內功,在共融、互助中讓教師個體與聯片研修群體融為一體,提升了聯片研修學校群體的品質,形成了合作、共享、多贏的聯片研修學校文化。
(責任編輯:陶佑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