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鋒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它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習結果的創造性;學習形式的靈活性;學生參與的全員性及實踐的多樣性等特點,真正能體現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教學活動,引入探究性學習,其動態發展的探究活動將使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活動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可以滿足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的。實踐證明,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開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探索與研究,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一、單篇課文課堂教學中學會探究
課堂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語文教材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對象。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有研究價值的礦藏,特別是一些經久不衰的經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價值。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中有價值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課堂提問中要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本身就是一種雙向交流,學生有被提問的可能,更有向教師請求解答的權利。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他們在知識理解和運用上的疑點,是教師備課時顧及不到之處。通過教師解答或組織學生討論,就能使學生豁然開朗,彌補教師講解的不足。有時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是經過認真思索的高水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啟發引導,就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充分肯定與鼓勵。在教學中我們嘗試使用“問題探究法”進行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和解決。提出問題需要借助求異思維。求異思維的特點在于不因循傳統,不墨守成規,打破心理定勢,擺脫舊的聯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闊天空、標新立異、盡量多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是指導學生走上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起步階段。例如,在教讀《愚公移山》時,我們應從字、詞、句、篇的角度引導十幾歲的初中學生或結合古代生產力比較落后的特點;或結合當今環保的知識;結合課文本身知識加以理解篩選、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促使學生在學習古文時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學習情景創設,對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至關重要。
二、多篇課文比較閱讀中應用探究
一本語文教材,一個單元中的課文往往是由不同作者、不同內容、不同文體、不同文學樣式、不同寫法的作品構成的。這就為教師進行多篇課文比較研究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利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的“回讀課”進行研究性學習。回讀課有大、小之分。小回讀是指回讀本單元的課文,從作者、內容、文體、寫法等方面比較異同:“大回讀”是把本單元的課文與過去學過的相關課文放在一起閱讀,求同比異。這種模式的實施流程是:選擇課文篇目——確定比較重點(即課題)——收集資料——成果匯報——總結評價。
如:在教完有《變色龍》一文的這一單元后,讓同學們把這篇作品與以前學過的《我的叔叔于勒》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的問題確定后,同學們查閱資料,討論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兩文驚人的相似。兩位作者都是19世紀后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兩人的年齡只差一歲,兩文的寫作時間僅差一年。此外,兩位小說之王的兩篇驚世之作在情節構思上都突出一個“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個“變”字,藝術表現手法上都突出一個“比”字,所寫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個“小”字,而表現的主題都突出了一個“大”字。
三、寫作教學中運用探究
教育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階段目標提到:初中階段“ 寫作感情要真摯”“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而我們的個別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一要求交作文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作文勉強收上來,也是千篇一律,形同克隆,真是寫作難,難于上青天。要改變現狀,必須加強探究性寫作教學。概括地說,就是要突破時限,開拓空間,交流情感,創新思維。
突破時限——“人的知識百分之九十是通過觀察獲取的。”通過觀察,我們可以了解社會,認識自然,開闊視野,同時,我們可以有重點地抓住事物的發展順序來進行寫作,觀察力就象智慧的窗戶。指導觀察方法,培養觀察習慣,提高認真、有序、準確地觀察事物的能力,這需要時間; 寫作需要積累豐富的材料,需要有感而發。材料需要發酵,感受需要醞釀。可見,花時間有助于探究性寫作實踐。
開拓空間——古代的“李、杜”、現代的三毛、當代的余秋雨、英國的毛姆、美國的海明威,乃至孔老夫子,他們都是在行走中傳播文化,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代社會要真正寫出好文章, 寫作要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寫作要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這就需要開拓空間,用心探究生活。
交流情感——如果說限時作文注重考察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突出的是智商的話,那么探究性 寫作 ,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商的培養。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所謂:“無情就無以動人”但要真能“打動人心”,決非易事。矯揉造作、喬裝粉飾、無病呻吟之情都難以打動人心,惟有真情實感才能起到震人心魄的藝術效果。反之,沒有真實情感,便沒有情感個性;沒有情感個性,便無所謂作文創新。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單向交流、雙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際交流、有人與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有寫作前的情緒感的交流,有寫作中體味感動,有寫作后的分享溝通。只有注重情感的交流,才能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創新思維——傳統的作文教學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學生始終被老師牽著走,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新欲望。現代教育成果研究表明創造力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新世紀人才的核心品質。創新精神在作文教學中體現為學生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讓他們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內容來。探究性寫作可以改革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增強寫作的開放性和自由度,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并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實現新課程的宗旨,開發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新型課程。
四、欣賞名著中善于探究
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閱讀名著便是重要的途徑。欣賞名著主要是指研讀文學作品,要求師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學語言、藝術技巧來探究學習。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雷雨》時,就著重和同學們探討周樸園的性格,大多學生認為他是一個極端自私、虛偽、冷酷無情的人。有位同學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么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 ?”大家聯系看過的影視或者劇本,甚至相關的文學評論,反復思考,并交換個人意見。最后有一位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周樸園本身就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他年輕時與魯侍萍的相愛,本是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偉大愛情的表現。如今他這般冷酷是受環境所迫,他仍然保留著侍萍留給他的舊衣物、相片,可見他殘酷的背后還保留著一絲對年輕時的愛情的留戀。他原本善良,身受封建制度的毒害,在他心靈的深處還是愛侍萍的。”閱讀這類作品,就可采用課內向課外拓展、課內外比較的方式進行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課外名著的積極性,擴大閱讀量。探究性語文學習就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它是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彼此表達與交流等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重要的語文能力是在過程中獲得的,教師貴在引領他們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主動性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素質的提升,也是我們教育追求的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大膽的嘗試、探索和創新,不斷地積累,總結和交流取得的點滴經驗,使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
當然,搞好語文課的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支持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物質設施。學校的圖書館(室)應全天候向學生開放,有條件的學校也應建立電子閱覽室,供師生研究學習時共享。綜合科學課和研究型課程設計兼用的實驗室也應投入使用,使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如魚得水,在廣袤而肥沃的田野里開出鮮花、結出碩果。
(責任編輯: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