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平安
現實生活不但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趣味、內在價值和魅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教學中如何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呢?
一、感知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越高,越有興趣。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采用“問題情景——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生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為此,教學中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教材內容緊密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教材,把生活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教師可在上課一開始開展別開生面的30秒鐘跳繩比賽,讓學生分別記下各自跳繩次數,然后教師也提供自己跳繩次數的信息:我跳的次數比王××同學的 2倍還多3下,我跳了幾下?這樣通過讓學生親歷活動感知生活素材來分析自己身邊的問題,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都很高漲,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這樣一下子就把數學學習與生活拉近了距離,學生學得輕松、活潑,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反思生活經驗,培養問題意識
思源于疑,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學生探索的起點,也是激發和維持學生探索的動力。如果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問,來個“滿堂問”“滿堂灌”,牽著學生鼻子走,學生就會被動地應付,課堂看似熱鬧,實際卻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探索空間,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反思生活經驗,自主發現問題,用數學思想看待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跳繩比賽,課上出示兩個小組的比賽成績:
兩組同學一分鐘跳繩比賽成績如下:
請同學們做判斷:哪組同學跳繩的本領大?同學們提出多種意見:
第一種:求出兩組中每個同學的和進行比較,但由于人數不同,這樣比不公平。
第二種:兩組同學—一對應比較,如第一組的1號和第2組中的1號比,2號和2號比……看哪組獲勝的次數多;由于7號無法比較,也不合理。
第三種:讓第二組去掉一位同學,再和第一組比,但又有同學不同意,認為既然是組與組比較,集體不能隨便拋棄個人。
……
同學們提出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找到一種更合理的方法來反映兩個組同學的跳繩水平呢?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學生學習平均數的基本目標所在。這樣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思考問題,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大膽想象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生真實理解了求平均數的意義。
三、創設生活情景,促進主動探索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認知傾向。它推動人們主動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在動力。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教師創設這樣的教學情景:我們學校一年級有60名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隊組織,學校要買一些紅綢做紅領巾,如果讓你當采購員,你打算怎樣做?學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紅領巾測量、討論,有的目測、估計,最后把問題歸納為要學會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教師接著引導:今天我們都來當一回小數學家,利用身邊的學具,自己拼一拼,小組同學可以討論,看誰能發現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為下一步教學的開展夯實了基礎。
創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情景,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四、設計“生活化”問題,提高應用技能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動手實際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創設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優化課堂教學,又能做到活學活用,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又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商的近似值時,課本中只有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但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同的要求,可設計如下問題:
1.一根木材長330厘米,把它截成16厘米長的小段用來裝飾家具,這根木材可以用來裝飾家具的有多少小段?
2.王叔叔買了165千克汽油,要把它分別裝在同樣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能裝 50千克,需要這樣的油桶多少只?學生解答如下:
(1)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應該21個,但學生都知道實際卻只能用20個。
(2)165÷50=3.3用“四舍五入”法應該是3只,但根據實際情況需油桶4只。
通過這種拓展習題的解答,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多種方法求近似值,而且使學生懂得了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學用結合。
總之,“生活”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和歸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真正做到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技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