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杰
日前,《奉化日報》“民生民情”版頭條刊登了《南山千年古石宕遺址亟待保護》的報道,“上星期,一熱心市民先后3次給記者打來電話,說南山千年古石宕遺址正遭人為破壞,讓記者去看看……”
報道引起了公眾對南山古石宕群保護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也立即組織召開協調會議,要求加快對相關代表建議的辦理進度,確保南山古石宕群和周邊環境不被破壞。
我,一名奉化市十六屆人大代表,正是文中的“熱心市民”,也是相關代表建議的提出者。
大雨“淋出”一條建議
2008年上半年,在一次走訪群眾時,早晨到南山鍛煉身體的幾位老同志向我反映了一件事:新近發現的南山古石宕群正遭受破壞,亟待保護。該古石宕群據說從唐朝開始開采石板,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后長達1000多年。開采的石板叫“童橋石板”,與鄞州“鄞江橋石板”齊名,不僅用于本地的各種建筑,還通過水路運往寧波、上海等地。南山頂峰始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的瑞峰塔所用的石料,就來自這里。
我聽后深感事情的重大,于是和老同志約定在一個下午去實地調查。
不巧,那天下起了大雨,但我不愿再拖延時間,如約前行。在童橋村下車,穿過一個機聲隆隆的大石料場,便進入了南山山谷。沒多久,腳下的泥石路變成了石板路。寬的地方三四米,狹的地方二三米,長約1000米,從山腳一直鋪到山頂。爬滿苔蘚的石板路很滑,我們不得不邊撐著傘邊手腳并用地小心前行。被雨淋濕的身上掛滿了泥巴,手和臉也被野刺劃出了一道道血痕,但我卻渾然不覺,因為心情始終比較興奮。據悉,古石宕共有6個,分布在南山東南麓周圍3平方公里的山坡上,把它們串聯起來的,正是我腳下這條用來溜石板的純石板路。
充滿神秘色彩的古石宕群到了。眼前的這個石宕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石壁高達十幾米。盡管石宕開采的年代久遠,但殘留在黑色石壁上開鑿過的紋路仍清晰可見,當年叮叮當當的石板開采聲似乎就在耳畔。
由于被發現的時間還不長,古石宕群基本保存完好。但不少石板被澆了水泥,進行過粗糙的修整,古石宕群的原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回來后,我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于要求將南山古石宕群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議”,要求政府部門組織專業隊伍進行實地考察,提出保護措施;建議把古石宕群與南山塔、塔亭、北山廟等組合起來,建設一個歷史文化公園。
報料媒體 督辦建議
建議提出后,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很重視,及時將建議轉交給政府部門,要求其認真辦理。
市文保所組成了科學考察組,在2008年7月中旬開展了近1個月的古石宕群遺址考察,認為千年古石宕和古石板溜道極具歷史和科學價值,并將其列入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申請公布為文物保護點。同時建議市政府建設歷史文化公園。
兩個月后,為了解建議辦理進程,我又一次登上了古石宕,卻被眼前的人為破壞驚呆了:為了攀爬方便,古溜道上的石板有些竟被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石頭鋪成的石階路。山頂一段幾十米長的溜道,因新鋪上了近2米寬的石階,兩邊的古石板溜道僅存三四十厘米。古溜道兩旁的石宕里,一個個藍色鐵皮搭建的供小憩的棚屋隨處可見。其中一個取名為“南山閣”的棚屋,達幾十平方米。而在半山坡另一個石宕里,用石塊鋪筑的場地比“南山閣”更大。我不禁扼腕痛惜!
我迅速向政府部門反映了情況,要求政府部門盡快落實建議辦理,保護古石宕群。
可是,政府辦理建議有個過程,遠水救不了近火,如何讓廣大群眾在建議辦理期間自覺保護石宕群,阻止破壞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左思右想,撥通了《奉化日報》記者的電話。
日前,筆者又趁熱打鐵,計劃在即將召開的奉化市十六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提出關于要求盡快建立奉化南山文化歷史公園的建議,使古石宕群真正獲得保護和新生。為此我花一星期時間進行了一次更深入的調查,努力使建議內容更豐富,更有說服力;同時又向人大常委會其他組成人員通報,贏得他們的共鳴,爭取列入年度重點督辦建議……
目前,保護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千年古石宕群有望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