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中
摘要介紹了“5.12”特大地震發生時,綿陽師范學院圖書館所采取的組織讀者迅速撤離圖書館、清理和發放讀者遺留物品、歸還讀者遺留的圖書館藏書、盡快恢復基本服務工作、保護圖書財產安全、自力更生重建和爭取外部援助等緊急應對措施,就如何進一步提高圖書館建筑的抗震設防能力和安全保障系數、制定預防地震災害的應急預案、強化圖書館員工的職業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建立抗震救災援助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等學校圖書館地震災害應對措施應急預案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綿陽師范學院距震中汶川縣映秀鎮直線距離110公里,距瞬間幾乎夷為平地的北川縣城直線距離僅50公里。長達300秒的劇烈震撼,打破了圖書館寧靜的學習秩序,造成圖書館大樓嚴重毀損,墻壁地板多處破裂,成為危樓無法繼續使用;供電中斷,計算機、磁盤陣列、網絡等設備設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書庫和閱覽室書架倒塌,書刊資料傾瀉滿地……
1對“5.12”特大地震的緊急應對措施
對于火災、停電等突發事件,高校圖書館大多制訂有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綿陽師范學院圖書館臨危不亂,參照其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從容應對。
1.1組織讀者迅速撤離圖書館
“生命重于泰山”。在地震災害突然降臨之際,圖書館員工把保護讀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組織館內讀者迅速撤離圖書館。那些沒有經歷過突發災害的青年學生難免緊張慌亂,館領導和所有值班員工到各室門口和樓梯間,指揮讀者盡量做到有序離開,沒有發生踩踏等傷亡事故。學校各部門也同時在校內組織學生到運動場和大草坪等空曠地帶按照班級集中,清點各班人數,穩定學生情緒。
1.2清理和發放讀者遺留物品
地震災害降臨時,讀者們慌忙撤離圖書館,來不及收拾并帶走隨身物品,筆記本電腦、書包、提包、手機、MP3、教科書、筆記本等物件大量遺留在圖書館。盡管圖書館被建筑專家鑒定為危房,我們還是組織突擊隊員冒著無休止的余震,從各閱覽室清理出讀者的各類遺留物品,分別集中陳放于臨時辦公帳篷,發出通知組織讀者辨識認領。為防止發生冒領事件,對所有物品一一登記造冊,教科書分別清點整理上架,讀者必須出示本人身份證件、說明遺留物品的特征并留下聯系方式方能簽字領走。
1.3歸還讀者遺留的圖書館藏書
讀者的遺留物品中,圖書的數量最大,其中有相當部分是讀者從圖書館借出攜帶到閱覽室閱讀的圖書。為維護讀者權益和保護圖書財產安全,我們盡快恢復了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把讀者遺留圖書中的圖書館藏書一一予以歸還處理。同時,在校區內發現散落于各地的圖書館藏書也全部搜集起來,辦理歸還手續。畢業生在辦理離校手續時,發現自己在地震期間遺失的借書已經辦理了歸還手續,甚是稱道。
1.4盡快恢復基礎服務
“5.12”特大地震襲來時正值畢業生上交畢業論文和答辯的重要時期。盡管圖書館已成危房不能繼續使用,但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使我們不能中止基本服務。為此,我們采取了多種方式恢復基本服務。一是在帳篷工作室里不間斷值班,辦理讀者還書手續,解答讀者各種咨詢問題。二是在鑒定為“可以使用”的教學樓辟出臨時借閱處,從書庫搬出部分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所需專業參考書,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三是盡快將服務器等重要設施轉移到安全地區,架設網絡線路,恢復網絡信息服務,在磁盤陣列機被損壞的情況下,聯系各數據庫公司開通遠程在線服務,保障讀者的網絡文獻信息需要。
1.5維護校園穩定,保護財產安全
為做好抗震救災工作,按照學校統一安排,圖書館迅速組建了“抗震救災工作指揮部”,有序地開展各項災后工作:在已被定為危房的圖書館外圍拉上警戒線,提醒過往師生不要接近危房;共產黨員、各級干部率先垂范,組織員工在各校區圖書館外24小時輪流值班,保護館內國家財產安全;對讀者在慌亂中遺失圖書等問題進行解釋疏導,穩定他們的不安情緒;在余震期間向學生宣傳防震、防疫知識,使他們在災后保持理性沉著、科學應對的良好心態;落實專人負責搜集關于抗震救災工作動態信息,建立圖書館“抗震救災專題網站”,特別關注我校校友的先進事跡,以鼓勵全體學生積極投入災后重建工作。這些措施,對維護災后校園正常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
1.6規劃和實施災后重建工作
為掌握地震災害對圖書館造成的損失情況,我們組織相關人員冒著余震進入圖書館,對館舍、圖書和設備設施受損情況進行清點并一一登記造冊,向學校報告。為保證下學期按時全面恢復圖書館業務工作,制訂并上報了圖書館災后重建計劃。由于圖書館館舍已成危房無法繼續使用,而新館的修建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們根據學校災后重建計劃和幾個校區的不同情況,分別設置“板房圖書館”、“臨時館舍”等,詳盡安排新學期的各項工作。現在,廣東省援建的北校區板房圖書館和磨家校區利用一樓停車場改建的臨時館舍已經完工,我們按照各校區專業分布情況,將大部分專業參考書搬遷到這些過渡性館舍,新學期伊始就全面恢復借閱服務。
1.7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場特大地震災害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心,也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我校是一所從專科升為本科剛剛6年、掛牌僅僅5年的師范學院,加之“5.12”特大地震災害的襲擊,經費拮據,百業待興,對圖書館的投入十分有限,僅靠我們自身的力量搞好災后恢復全面工作,存在不少困難。因此,我們向部分高校圖書館、數據庫公司和出版社發出了求援信函,很快便得到回應: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2008年6月2日在網站轉發了我館的“求援書”并發出呼吁援助震區圖書館的倡議,并在二屆五次年會上專門聽取災情匯報和專題研究抗震救災援助工作;大災面前,高校圖書館界彰顯出了空前的大愛,一封封慰問信函和一件件援助物資很快發運到我館;一些數據庫公司主動減免我校的使用費用,不少出版社發運來一批批援助圖書;更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圖書館家園:援助圖書館人計劃”在我們最艱苦的時刻為全館員工送來了慰問金,在社會各界中反響熱烈……這些關愛和援助,鼓舞著我們奪取抗震救災最后勝利的勇氣和力量,增強了我們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實力。
2高校圖書館應對地震災害的幾點思考
在大自然所產生的各種災害中,地震被列為群害之首。“5.12”特大地震瞬息間就對震區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我們有幾點冷靜的思考。
2.1提高圖書館的抗震設防能力和安全保障系數
圖書館是高等學校中師生集中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場所,建筑結構及其安全系數關系著師生們寶貴
的生命。
2.1.1提高圖書館建筑的抗震設防能力
在這次特大地震災害中,我省有7所高校圖書館館舍被震為危房。國務院在《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中指出:“對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增強抗震設防能力。”高校圖書館建筑都是大開間、高樓層,應具備較高的抗震設防級別,以抗擊當地可能發生的最大級別的地震災害。特別是地處地震高發地帶的高校圖書館,更要把保護讀者生命安全放在建筑設計的首位,館舍應具備無后顧之憂的抗震設防級別。新疆烏魯木齊市要求新建學校校舍“不得使用預制樓板,對已立項的教育基建項目全部按照9度抗震設防部署重新設計”,震區重建的高校圖書館至少應參照這個標準進行設計。
2.1.2確保圖書館安全通道的暢通
根據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各館都設置有足夠的安全通道,而通道的卷閘門平時一般都處于關閉狀態,發生緊急情況時由統一的電動開關開啟。但地震災害突然降臨時,幾秒鐘后便造成電路中斷,致使各個安全通道未能及時開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安全通道的管理,在相關制度中要落實專人分別負責在緊急狀態下手動開啟安全通道,在各樓層張貼緊急通道線路圖,以保證館內人員在突發地震災害時迅速安全撤離圖書館。
2.1.3提高圖書館建筑內外裝修的安全性
高校圖書館都是學校標志性或代表性建筑,是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不少學校在修建新館時都注重圖書館內外裝修的氣派與豪華,大塊大理石貼上墻面和柱子,超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和透明屋頂也紛紛現身。這類豪華裝修卻隱藏著不安全隱患,這次地震中某高校圖書館透明屋頂金屬構件下墜造成讀者傷亡事件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因此,在圖書館內外裝修設計時要把安全因素放在首位,杜絕可能發生的不安全隱患。
2.1.4提高圖書館設備的安全保障系數
圖書館服務器、磁盤陣列機、計算機等重要設備的安全問題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些設備在安裝時要制訂抗震加固方案,如通過膨脹螺絲將設備機柜與地(墻)面進行固定,并將服務器、磁盤陣列機、計算機等重要設備加裝橡膠質減震裝置固定在機柜或工作臺上,以防止地震時機柜倒塌或設備墜落,減輕地震災害對設備設施造成的損害。
2.2制定預防地震災害的應急預案
地震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但其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急狀態和造成的損害已為人類所掌握。因此,各高校圖書館應參照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印發的《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結合高校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制訂應對地震災害的應急預案,以保證地震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傷。
高校圖書館的應急預案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1)增強防震意識
闡明地震災害對人類生命及財產安全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貫徹國家“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方針,增強防震減災和抗震救災意識。
(2)防震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
建立圖書館應對突發地震災害的應急機構(如“抗震救災指揮部”),因地震災害爆發時間的不確定性,應急機構宜以工作職務確定機構成員,人員職務變動則繼任者繼任其職務:圖書館長為總指揮、黨總支(支部)書記為副總指揮、全體部(室)主任為成員,館辦公室兼為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明確制訂各成員緊急時期的主要職責和工作任務:正副指揮長負責組織全館抗震救災工作,決策抗震救災工作中臨時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辦公室負責辦理防震救災的日常工作,及時上報災情和抗震救災工作進展,負責與校內外各有關部門的應急機構保持聯系;各部(室)主任負責所在工作點讀者疏散及組織本部門災后善后工作;全體職工均應在第一時間迅速到位,服從指揮,積極投身于抗震救災工作。
(3)應急行動方案
①讀者第一,安全撤離。要把保護讀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制訂完善的緊急狀態下讀者撤離圖書館預案,明確各個緊急通道開啟人員、各樓層撤離指揮人員和讀者撤離路線,保證讀者安全撤離圖書館,并應配合學校定期開展緊急撤離演練。
②制訂緊急狀態下圖書館安全工作制度。確定災后圖書館安全保衛工作崗位和值班辦法,努力把地震災害對書刊資料、設備設施等財產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4)災后各項善后工作
如前面所涉及的讀者遺留物品的清理和發放、讀者遺留圖書館藏書的處理、臨時服務工作和網絡文獻信息服務等等。
(5)評估和上報災情,擬訂災后重建計劃
地震災害一般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不斷發生余震,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時勘察和評估受災情況,上報學校及有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并根據災情具體情況,擬訂切實可行的災后重建計劃,保證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對文獻信息的需求。
(6)呼吁和接受外援
在確切評估受災情況的基礎上,按國家有關規定利用網絡、信函、電子郵件等渠道,向行業組織(協會)、兄弟單位和相關機構(企業)介紹震情、災情,呼吁社會提供援助,提出急需救災物資種類、數量,以盡快恢復災后各項業務工作。
2.3強化圖書館員工的職業責任感和安全意識
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也是黨的教育工作者,關心學生、保護學生是我們的神圣職責。在地震災害突然降臨的緊急關頭,應把保護讀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特別是學生讀者,他們缺乏應急的常識和經驗,最需要老師們的指揮和疏導,指導他們在災害降臨時保護自身安全。共產黨員和各級干部應身先士卒,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擔負起疏導學生撤離的重任。
圖書館員工的生命安全也不容忽視,要加強館員的安全意識和預防地震災害常識教育,邀請相關專家開設地震災害預防和救助工作的專題講座,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了解了地震災害的成因及危害,增強防震減災意識和公共安全意識,掌握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救助知識,熟悉圖書館緊急疏散路線,提高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和在地震災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及搶險救災能力。
2.4建立抗震救災援助機制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5.12”特大地震后,黨和國家在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機制,調動十萬大軍開展緊急救援并積極援助災后重建工作。全球華人也凸顯出“血濃于水”的空前凝聚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十多萬名志愿者奔赴災區,為災后重建做出了巨大奉獻。在這次抗震救援活動中,高校圖書館和社會各界也紛紛向災區圖書館伸出援助之手,顯現出深厚的兄弟情誼。
教育主管行政部門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也應未雨綢繆,擬訂《高等學校圖書館抗震救災援助實施辦法》,讓抗震救災援助機制規
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幫助受災圖書館盡快恢復重建。
《高等學校圖書館抗震救災援助實施辦法》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導言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應建立起科學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抗震救災援助機制預案,加快災區圖書館盡快全面恢復業務和服務工作。
(2)受災圖書館災情的評估與報告
①受災圖書館災情評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依照破壞性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劃分標準,對圖書館受災情況進行評估,統計其物資毀壞情況,作為援助資金、物質組織和分配的依據。
②災區圖書館受援報告。由災區省(市、自治區)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在災情評估基礎上擬寫受援計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高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報告,根據各圖書館受災情況,提出建議援助方案。
(3)抗震救災援助類別
各援助單位可根據自身情況,力所能及地為災區圖書館提供他們所急需的資金、物資、心理、知識和技術援助,幫助災區圖書館的重建和發展。
①資金援助。資金援助有多種方式:一是募集個人捐款和單位捐贈款為災區圖書館提供災后重建援助;二是數據庫公司或圖書發行單位減免災區圖書館使用費用或書款;三是各種進修班、培訓班減免災區圖書館人員培訓費用。
②物資援助。地震災害可能造成圖書館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網絡設施等大量物資損壞,同時災后圖書館所在學校百業待興、資金拮據,可能削減對圖書館的投入,急需各兄弟單位在圖書資料和設備設施方面給予援助,以盡快恢復各項業務和服務工作。
③心理救援與心理援助。慘烈的地震災害對圖書館員工的心理造成了嚴重沖擊,可以組織專業心理學家前往災區幫助他們調適自身心理并給予心理自助技能和技巧輔導,使他們盡快穩定情緒,撫平創傷,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各級高校圖工委和各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向災區圖書館發去慰問信函,或組織慰問團隊看望災區圖書館員工,也是對他們進行心理撫慰的很好方式。
④知識與技術援助。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可組織相關專家成立“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工作專家小組”,為災區圖書館館舍重建、數據恢復、文獻資源重建與恢復、人員培訓及業務恢復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幫助。
(4)抗震救災援助方式
①省(市、自治區)對口援助。參照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方式,根據受災圖書館具體情況,安排一些省(市)高校組織相關高校圖書館開展對口援助,一省(市)或數省(市)高校圖書館集中援助一所受災圖書館,可以集中資金提高援助物資質量,避免圖書、設備的重復購置。
②按高等學校類別(綜合、師范、文理、財經、工科、農業、藝體、職技等)對口援助。相同類型的各級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服務模式等方面都有著很多共同或相似之處,按照高校類別組織對口援助,更能增強援助物資、知識和技術的針對性。
③民間組織(機構)募集資金援助。“5.12”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由中國圖書館人自發組織的“圖書館家園:援助圖書館人計劃”募集慈善捐款,專門援助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災的圖書館人,并逐步推廣到募集圖書館所需物質資源,定向援助受災的圖書館,受到社會高度贊譽。這種方式值得倡導。
(5)援助資金和物資的處理
①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必須全部用于災后重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或挪用。
②尊重援助人(單位)援助意向,專款(物)專用,不能挪作他用。
③對于各館援助物資,受援單位應采取網絡宣傳、嵌掛銘牌、發放證書、著錄數據、加貼標記等方式表示感謝,以彰顯援助者功德。
面對嚴酷而又慘烈的“5.12”地震災害,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援助下,災區高校圖書館人不退縮、不驚恐、不慌亂,大災面前仍不忘“讀者第一”的辦館宗旨,已經盡到了職業責任,相信今后的抗震救災工作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