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東 朱 峻
財政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在參與社會產品分配過程中與各方面發生的分配關系,表現為政府的收支活動。財政不僅是國家政權賴以存在和運行的物質經濟基礎,還可在配置資源、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宏觀調控作用。財政權主要包括國家稅收和舉債審批權、預算決定權以及決算審查權等。與其他法治國家、憲政國家一樣,日本的財政權也屬于國會。本文簡要介紹日本國會是如何行使財政權的。
一、日本憲法賦予國會的財政權
日本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國會、內閣、最高法院行使。《日本憲法》規定:“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作為民意機關、最高權力機關的國會,不僅要管人(批準官員任免),而且要管錢物(財政),只有管住了錢物,才能更有效地管人。因此,財政權屬于國會是“主權在民”理念的體現。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國民的納稅,取之于民應當用之于民,公家的錢怎么花當然得由民意機關說了算。根據《日本憲法》,國會的財政權有以下幾個方面:(1)處理國家財政的權限,必須根據國會的決議行使。(2)新課租稅或變更現行租稅,必須依法進行,而國會是唯一的立法機關。(3)國家費用的支出,或國家負擔債務,必須根據國會的決議。(4)內閣必須編制每一會計年度的預算,提交國會審批。(5)預算預備費的設置必須經國會批準,所有預備費的支出,內閣必須事后向國會報告,以獲得國會的承認。(6)皇室的一切費用必須列入預算,經國會議決。(7)國家收支決算及審查報告,內閣必須于下一年提交國會。(8)內閣必須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向國會及國民報告國家財政狀況。
二、國會通過嚴謹周密的立法規范財政活動
《日本憲法》第七章以9個條文專門規范“財政”問題,足見其對財政的重視程度。根據憲法,日本國會制定了《日本財政法》以及與財政有關的其他法律如《日本地方自治法》《日本地方財政法》《日本會計檢查院法》《日本地方稅法》《日本地方交付稅法》等等。形成了以憲法為統馭、以財政法為主干、以相關立法為支撐的完備、嚴謹、科學的法律規范體系。《日本財政法》設總則、會計年度的劃分、預算、決算、雜則,共5章47條,系日本規范財政關系的基本法。
(一)財政預算原則。日本的財政預算原則有四項:一是事先審批原則。預算在執行之前必須經國會審批。如果進入新的財政年度后,預算仍未獲得國會批準,則要編制臨時預算,經國會批準,方可開支。二是總額預算主義原則。要求預算中計入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對收入和支出列示到能反映實際情況的具體項目為止。三是報告原則。即要求內閣向國會報告財政狀況。四是單年度主義原則。即各年度預算相互獨立。
(二)財政預算的內容。財政預算的內容包括總則、收支預算、遞延費、跨年度支出及政府債務負擔等。在預算總則中,除概括說明與財政收支預算有關的事項外,還需說明公債發行額度、臨時借款最高額度及其他與預算執行有關的事項。日本實行復式預算。中央預算分為一般會計預算、特別會計預算、政府關聯機構預算三大類。
(三)財政預算的編制、執行、決算。每年7月內閣開始編制下年度預算,經過六七個月大藏省與各省廳的反復協商,經內閣同意后于12月中提交國會。預算案一經國會批準即產生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決算必須于下年度11月30日送會計檢查院,經其審查后提交國會。
總之,日本的財政立法,從實體到程序,到法律責任,都做出了非常明確、具體的規定。
三、國會對財政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一)健全的監督組織。國會常設委員會是為了監督政府而與政府部門相對應設立的。因此,一般為一對一,即內閣有多少個部門國會就設立多少個常設委員會。但是,在財政方面國會卻例外地設立3個常設委員會:預算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內閣的預算)、決算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內閣的決算)、大藏(財政)委員會(負責審議大藏省除預算、決算之外的其他議案)。由此不難看出國會對財政問題的重視程度。
(二)充足的審議時間。日本的財政年度為每年4月1日至來年的3月31日。內閣必須于12月將下年度的預算案提交國會。日本國會常會每年12月召開,會期150天,主要內容是審議預算案。因此,國會有充分的時間審議內閣的預算案。
(三)嚴格的審批程序。內閣將預算案提交國會后,先由眾議院召開全體議員大會,由大藏大臣發表財政演說,開始對預算案的審議。首先,由眾議院預算審查委員會初審,經過綜合、一般、公聽會、分科會、最后綜合等審議階段,然后提交眾議院全體大會審議。眾議院全體大會一般采取記名投票方式對預算案進行表決。然后,預算案再轉交參議院審議、表決。在整個審議過程中,議員們隨時可要求內閣總理大臣或大藏大臣到會接受質詢。如果兩院表決結果不一致,舉行兩院協議會;假如經兩院協商后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時,則以眾議院的決議作為國會的決議。
四、國會委托獨立機構的專門監督
日本會計檢查院是根據《日本憲法》第九十條之規定設立的國家最高審計機關,是獨立于國會、內閣和司法機關的經濟監督機構,它向國會報告工作,但只對憲法和法律負責。
(一)獨立的法律地位。《日本憲法》規定:“會計檢查院之組織及權限,以法律規定之。”據此,日本國會制定了《日本會計檢查院法》,對其組織和職權作出具體規定。其獨立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會計檢查院官員人選須經國會同意、內閣任命、天皇批準。二是會計檢查院制定的有關條例具有強制性,這些條例的制定和修改不受政府干涉。三是會計檢查院的經費預算由國會審定,內閣不得隨意削減。
(二)寬泛的審計職權。審計范圍:中央政府的收支以及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地方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
審計對象:根據國家資金所占比例和重要性分為必審項目和選審項目。必審項目:(1)國家每月的收入支出;(2)國有現金、物品及國有財產的收付;(3)國家債權、債務的增減;(4)日本銀行為國家經營的現金、貴金屬和有價證券;(5)國家投資占資本總額50%以上的法人會計事項;(6)法律規定必須由會計檢查院審計的會計事項。選審項目也有6項,其中包括: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國家補貼或貸款等財政援助的會計事項、國家出資不足50%的會計事項、國家或國營公司所擔保的借款單位的本金和利息支出、國家工程的承包人或向國家交納物品者所簽合同的會計事項。審計工作涵蓋了正確性、合法(規)性、經濟性和效果性等各方面,近年來突出了效果性。
(三)法律授予的特權。要求被檢查單位按時提交會計報表或證明文件及其他證據;有權臨時派遣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有權要求政府機關、公共團體及相關人員提供資料和證據;有權對法令的制定、修改、廢除表達意見或要求采取改進措施;在檢查中,對有違法或不當行為的會計人員,有權向主管官員提出處理和改進意見;對會計人員因失職或重大過失給國家造成損失的,有權要求其上級或其他監督機關給予懲罰或處分;有權確定出納或物資管理人員的賠償責任并責令其賠償;有權將會計人員的犯罪行為報告檢察廳。
會計檢查院對內閣決算的審計報告是國會審議內閣決算的主要依據。
五、通過政務公開將政府財政置于陽光下
《日本憲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內閣必須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就國家財政狀況向國會及國民提出報告。”這是日本政府向公眾公開財政信息的憲法依據。這條規定體現了“公民知情權”理念,既然憲法規定國民是國家的主人,作為納稅人的國民就有權了解國家的家底——財政收支情況。按此憲法原則,政府有義務向國民公開財政信息,國民有權利獲取國家的財政信息。
基于“主權在民”和“公民知情權”理念,為促進公正的民主行政,日本國會制定了《行政信息公開法》。這就使國民獲取包括財政信息在內的政府信息,有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規范和可操作性更強的法律保障。公開是監督的前提,公開是最好的監督。
根據《日本憲法》第二十一條“保障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現的自由”之規定,新聞自由受法律保護。在包括日本在內的法治國家里,新聞監督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它對國家機關、政要及其他公務員的全方位、全天候、不間斷的監督,是任何監督機構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因此,新聞監督是保障一個國家財政制度民主化、規范化、科學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唐山市委黨校,唐山市外輪供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