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偉杰
由中國主流文學界最高機構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魯迅文學獎評獎試行條例》(2007年9月18日修訂)開章明義地指出——
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魯迅文學獎,是為鼓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
魯迅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主辦機構在第一條“指導思想”中特別強調魯迅文學獎的評選工作旨在“鼓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體現時代精神,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堅持少而精、寧缺毋濫的原則,評選出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應該說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條例開篇只字未提鼓勵“散文詩”的創作。而第二條“獎項設置”的內容是:
魯迅文學獎每三年評選一次。目前包括以下各獎項: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全國優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
細心的讀者一看便可發覺,在評獎試行條例中獨缺“全國優秀散文詩獎”這一項。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屆的魯迅文學獎,自然無人問津于“散文詩獎”這個獎項。根據評獎的指導思想(原則)、獎項設置、評獎范圍等的規定,沒有設立散文詩獎顯然是不夠完美的、是乏善可陳的,更是文學界的一種莫大的遺憾。這是散文詩自身的命運際遇和作為獨立文體的身份認同的懸擱?還是主辦機構在制定魯迅文學獎時存在的嚴重偏失和欠缺完善使然?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
如果說第四條“評選標準”所規定的三點要求(1.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要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2.重視作品的藝術品位。3.重視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是主要評選標準的話,那么,散文詩獎項理應設立才是。根據評選標準,難道當代文壇中尚沒有散文詩作家及其優秀作品達到此等要求嗎?抑或是散文詩尚不足以作為一種獨立文體而失去參與資格?前者可以見仁見智;后者如若否定,那么試問:《野草》是散文詩嗎?是獨立文體乎?話說回來,這是魯迅文學獎,如果換成以其他從未寫過散文詩的作家來命名的文學獎,不設散文詩獎或許情有可原。但連“報告文學獎”都包括在內的魯迅文學獎,不設散文詩獎,就值得質疑了。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報告文學應屬于廣義的散文,在魯迅時代這種文體尚未流行。果真要說魯迅的作品有報告文學,也只能把類似《紀念劉和珍君》這樣極少量的散文劃進去(但魯迅是否同意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文學獎應是與魯迅的整個文學世界緊密相關的。魯迅作為大師級的文學家,除了沒有長篇小說外,堪稱是文學多面手(包括文學研究與翻譯),是藝術多棲主義者(包括書法、木刻等藝術種類)。散文詩,在魯迅文學世界中的地位已是有目共睹。
看來,為散文詩正名并賦予其合法身份著實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為華文散文詩鼓與呼則只能寄托于希望。但無論怎樣,呼吁魯迅文學獎增設“全國優秀散文詩獎”應是一件迫在眉睫的要事。這不僅是對在寂寞而美麗中堅守散文詩創作的一代代作家的尊重,也是對散文詩作為獨立文體的接受和認同,更是對長眠于地下半個多世紀的魯迅先生的尊重和敬意。
值得人們關切的是,《魯迅文學獎評獎試行條例》的第九條即最后一條特別聲明:“本條例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負責解釋。并將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予以完善。”如果說90年不老,中國散文詩人常在,華文散文詩之樹常青的話,那么,我們期待著魯迅文學獎真正能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全國優秀散文獎”納入其中,使這個以魯迅命名的文學大獎在完善中逐漸走向成熟。
呼吁魯迅文學獎增設“全國優秀散文詩獎”的必要性是什么?除了上述所作的帶有學理意義的分析,是否有更足夠的理由和依據呢?也許,這是我們首先面對的詰問。因為長期以來,“中國散文詩是寂寞的”(王幅明語),在1918年至1977年的60年間,雖有過短暫的輝煌,更多的是坎坷和曲折。慶幸的是,近30年來的中國散文詩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態勢。這種勢頭,在文學走向邊緣化的今天,確實令人稱奇和欣慰。
當代華文散文詩壇風貌足以稱之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一種頗有意味的征兆。有人提出,如果從未來的文學史發展來看,現在的散文詩創作熱與讀者群的空前增加,是否會促成一場新的文學運動呢?的確發人深思。或許由于散文詩所具有的文體特征更適合于當代中國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生存背景、也較之于其他文學體裁的書寫更具備歷史與現實的可操作性,從而促成和推動了散文詩的逆向繁榮和自覺發展。同時,作為一種尚且年輕的文體品種,在傳承和開拓中更易產生出無限的可能性和延展性。相信有朝一日人們對散文詩的認知會產生一種新的飛躍,并且滿懷一種敬畏。誠如魯迅在《野草》中的慨言:“草木在旱干的沙漠中間,拼命伸長他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來造成碧綠的林莽,自然是為了自己的‘生的,然而使疲勞枯渴的旅人,一見就怡然覺得遇到了暫時的息肩之所,這是如何的可以感激。”如是的話,就更能說明和顯示出本文所提出的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