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佑蘭 周英萍
一、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基礎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分散的經營方式已不再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農民由此產生了新的困惑與無奈。在此背景下,“合作化”運動悄然歸來,實際上,這是新一代農民對新的市場環境新的生產形式的一種積極探索。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農村專業合作扭熾的發展提供了機通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逐步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實踐的機遇。
(三)科學發展觀為農村專業合作姐熾提供了指導思想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發展”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定了原則。
二、成都市雙流縣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成效
(一)數量較多,類型多樣,成效顯著
目前,全縣共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2個,共有成員11412人,帶動農產154577戶,其中協會78個、股份合作組織3個、專業合作社31個;種植業51個、養殖25個、營銷業14個、社區業1個、沼氣服務業21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5個,專合組織成員戶均收入18238元,帶動農民戶均收入16038元,縣扶持資金250萬元。
(二)模式創新
專業合作組織通過“三引一抓”(引資金、引項目、引人才、抓示范),積極探索“協會+公司+農戶”、“合作社+專業大戶+農產”、“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合社+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大力引導、扶持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加速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
(三)特色鮮明
雙流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興辦主體多元化。在現有112個專合組織中,由農民牽頭發起成立的有76個,占68%;由企業發起成立的有20個,占18%;由事業服務組織及農技人員發起成立的有8個,占7%;其他8個,占7%。二是合作形式多樣性。近年來,專業合作社實行以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與勞動合作,突破了過去單一勞動合作形式,主要形成了以產品和技術為紐帶的關系比較松散的社團性專業協會,以交易和勞動聯合為主的關系比較緊密的專業合作社和以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相結合聯合的股份合作社。三是合作內容綜合性。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廣大農戶間的合作內容已從單純的生產環節拓展到產前、產中、產后整個環節,合作領域從個別產品拓展到種植、養殖、加工、倉儲、運銷、技術、信息服務等全領域。
三、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城鄉統籌的啟示和建議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水平,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和加人世貿組織后新的市場環境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內容,是農民群眾在農村經營體制和組織制度方面的創新,是農民群眾在農村經營體制和組織制度方面的創新。目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促進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結合雙流縣的實踐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認識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要取得長遠的發展,必須首先讓農民意識到它在改善農村經濟狀況和農村社會條件方面的優勢。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僅靠少數幾個積極分子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教育引導和大力支持。各級黨委、政府應把宣傳、引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將其放在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現場指導、典型示范、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讓農民看到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帶來的經濟效益,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要性和現實性,激勵農民自覺加入對口的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完善制度,促進農村專業合作姐熾規范性和穩定性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性和穩定性的獲得需要建立相關內部制度和外部制度,處理好與內部主體和外部主體的關系。
就外部制度來說,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應處理好與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民實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組織形式,它雖然接受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但仍應具有獨立自主性。政府應始終堅持“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于預”的原則來處理與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關系。在與企業的關系方面,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應根據組織內部經營的需要,吸納各種類型的企業參與加入,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以市場為導向,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就內部制度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二是健全機構設置。除會員代表大會、理事代表大會外,還應設立監事會,建立合作組織內部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三是建立一套嚴謹的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內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加人科技創新力度,促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
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創新力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以大專院校為依托,進行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二是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實施品牌戰略;三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立體化經營。
(四)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服務職能,強化農民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認同
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的職能來看,主要是向成員提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各類服務。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可通過語音服務平臺、短信平臺、網站、現場指導等無償提供各種便民咨詢服務,切實加強組織與農產的聯系,贏得農民的普遍認同,吸引更多農民加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
(本欄目策劃、編輯:范繼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