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產業從設計、材料、設備加工到安裝、調試、運營管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涉及到很多高新技術企業。2009年江蘇省政府發布《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核電的機遇,積極開展有關裝備技術攻關,形成產業體系和制造能力。之后,國務院正式批準和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將以核電產業促建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一、江蘇發展核電產業的內部因素分析
(一)江蘇核電產業內部優勢
1、核電站成功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田灣核電站廠址位于江蘇連云港,是中俄兩國在加深政治互信、發展經濟貿易、加強兩國戰略協作方針的推動下,在核能領域進行的高科技合作,是迄今中俄間最大的技術經濟合作項目。2007年兩臺機組相繼投入商業運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鍛煉了核電建設和管理隊伍,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較高,業務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才。項目實施過程中,為機組安全可靠運行和擴建項目積累了經驗。
2、核電站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江蘇田灣核電站工程建設推動了國內設計、施工、設備制造、運輸、保險、商業、服務、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了當地賓館、餐飲、房屋租賃等服務行業及日常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拉動了地方經營鋼材、水泥、化學消耗品等物資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地方電網、水氣管道等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的改造,吸引了國內知名的核企業、科研院所在連云港市設立常設機構,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活躍了市場經濟,促進了環境保護,提高了連云港市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田灣核電站作為我國首家獲得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的核電站,豐富了當地旅游資源,成為向公眾宣傳核電是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新能源的重要窗口,提升了城市形象。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作為項目業主,負責田灣核電站的建設管理和建成后的商業運營,是連云港市乃至江蘇省唯一一家運行一年實現增值稅超10億元的企業,增加了地方和國家財政收入。
3、核電清潔安全受到公眾認可
據統計,江蘇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已達30%,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江8個城市已經列入國家酸雨和二氧化硫“兩控區”。而核能發電所帶來的環保效應非常明顯。相對于燃煤電廠而言,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兩臺機組以每年50噸核燃料代替同等規模火電站600萬噸煤炭,每年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600萬噸,減少灰渣40萬噸以及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田灣核電站建設以來,通過廣泛宣傳,連云港當地廣大居民逐步認識到了發展安全、清潔的核電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漸漸消除了恐核心理,增進了對核電的理解和支持。
4、核電裝備制造業具有基礎優勢
江蘇具有發展核電良好的產業基礎。核電裝備涉及的金屬材料加工、重型機械制造、機械零部件、輸配電設備、儀器儀表、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等在江蘇省都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容易形成產業鏈。目前,江蘇省已有一批核電裝備制造企業,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此外,江蘇裝備制造業有一批眼界開闊的企業家,有一群技術精湛的科技人員,有一支技藝高超的技師隊伍,為發展這一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江蘇的核電裝備制造企業,無論從起步時間、企業數量、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來看,在全國核電裝備制造業中已有一定的影響,制造技術和配套能力較強,發展后勁充足。
(二)江蘇核電產業內部劣勢
1、資金籌措困難
江蘇核電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核電企業怎樣籌措資金。核電建設的一次性投資成本非常高,而其運行和燃料成本相對較低。江蘇發展核電產業,必然考慮核電一次性投資成本的資金和企業自有資本金問題。2007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準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中規定,企業自有資本金占項目總投資不少于20%,按照15年內新開工建設和投產的核電建設規模大致估算,核電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總量約為4500億人民幣,其中15年內項目資本金需求量為900億元,平均每年要投入企業自有資金54多億元。目前有資質建設核電的國內企業只有3家,其中中核集團2008年全年贏利48億元,比核電建設所需的年平均54億元的投資資金還小。
2、人力資源缺口大
江蘇核電的大規模發展需要大量與核電有關的專業人才。但是江蘇省內高校尚未設置核電專業。核電由于其專業化特征和安全性要求,學校教育還不能完全勝任核電建設的需求,必須經過一兩個核電站全程建設、運營和管理。才能真正算得上人才。目前這一類型的核電行業人力資源,對于江蘇核電產業來說,是極度缺乏的。
3、核電裝備制造技術含量低、企業規模小
核電裝備是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產業,而江蘇省的核電裝備產品技術含量低,大部分屬于二、三級設備和配套產品,競爭力不強,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技術支撐。江蘇省核電裝備制造企業,雖然起步較早,但實力不強,除了幾家大型企業實力相對較強外,其他的核電裝備制造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大部分企業缺少核電設備生產許可證和設計許可證,只能做二、三級供貨商,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能力不強。同時,這些核電裝備制造企業各自為戰。信息互不溝通,缺少組織協調,形不成合力。
二、江蘇發展核電產業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江蘇發展枯電產業的機會
1、核電發展前景廣闊
核電是優化國家和地區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安全性和經濟性的重要力量。但在中國大陸,核電占發電量比例還不到2%。發展核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調整國家能源結構的需要。以煤電為主的高碳經濟模式產生很多污染,目前無污染并且短期內能夠大規模解決能源需求的只有核能。核電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江蘇發展核電產業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2、核電經濟性不斷加強
核電的投資方都希望投資能夠得到經濟回報。在發達國家,核電發電成本普遍低于燃煤、燃油發電,法國核電發電成本/燃煤發電成本的折現成本為0.69,德國為0.70,日本為0.79,比利時為0.56,意大利為0.69,此組數據足以說明核電的經濟性。通常核電站核燃料消耗費用只占成本的20%以下,而常規電廠燃料消耗費用占發電成本的60%以上,隨著全球燃料儲存總量的下降,開采難度和全球需求量的增加,燃料費用必定上漲,發電成本上升,核電的綜合效益將更為明顯。
3、核電發展帶來核電裝備制造商機
在核電投資中,約60%的投資用于裝備制造,按照修改后的《核電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投資約為8000億,那么裝備制造的市場規模就
是4800億,毛利率約為40~50%,遠遠高于一般機械制造業20%的毛利,對于江蘇的核電裝備制造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帶來了無限的商機。
(二)江蘇發展柱電產業的威脅
1、外方大幅度提高要價
鑒于俄羅斯將繼續負責江蘇田灣核電站擴建工程的成套設備供應,俄羅斯核能建設與出口公司代表耶西波娃曾表示,“新的核電項目的合同價格已經不可能跟十年前簽署的田灣一期項目一樣了”。根據俄方專家的預測,未來5年,與核電建設相關的設備和主要原料等價格將上漲200%。
2、其他新能源的發展
新能源是相對于傳統能源而言的,主要包括核能、風能、生物能、太陽能等。《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中將光伏產業、風力發電裝備、生物質能裝備的發展排列在核電裝備之前,表明江蘇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點排序是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核能。隨著新能源開發力度的加強,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將是核能面臨的主要威脅。
三、江蘇發展核電產業的對策建議
在SWO十分析的基礎上,建議采取如下措施,推動江蘇核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成立江蘇省柱電產業辦公室
建議成立由省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的核電產業辦公室,由辦公室負責調查了解江蘇省核電產業狀況,統籌協調江蘇核電產業的有關工作,幫助企業解決部委協調、標準制訂、相互配套等有關問題,服務核電企業。通過購買國產核電設備,降低核電企業的建設成本。
由省政府核電辦牽頭成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協會,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定期發布最新核電產業動態和需求,統一開展人才培訓,加強信息共享,組織統一攻關,共同招投標。參與行業標準制訂,形成整體合力。由核電辦和行業協會牽頭,按照《江蘇省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導核電裝備制造業的有序發展。
(二)規劃建立大型枯電設備生產基地
建議由政府規劃,企業投資共同建設江蘇核電設備生產基地,基地可建立公共裝配中心、公共測試中心、公共信息中心、公共人才中心,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有效整合生產環節,實現資源共享,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具有技術研發、咨詢服務、設備生產等產業鏈條較為完整、集聚效應明顯的核電產業體系。
(三)成立桂電人才培訓中心
建議成立核電裝備人才培訓中心,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有關部門合作,既培養中高端核電人才,又培養企業急需的特殊工種人才。為江蘇核電企業和核電設備生產企業提供人力資源。
(田)加大政策支持
江蘇的核電企業和核電裝備制造業正處于大發展階段,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支持,在土地規劃、科研經費、銀行貸款、技改貼息、人才服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扶持江蘇核電企業和核電設備生產企業快速發展,使其成為江蘇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江蘇核電企業的核電建設融資基本上為銀行貸款;建立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建立核電產業基金,解決核電建設所需資金。
(五)加強與俄羅斯的杖電技術合榨
俄羅斯在核電技術方面有著雄厚實力,繼續加強與俄羅斯的核電技術的開發合作,以此促進在研究其他新的可替代能源方面的合作,進而實現能源來源、形式多元化,以緩解江蘇能源短缺的危機。曰
(謝力寧,淮海工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