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龍
循環經濟的理念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3%,其中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為日本的11.5%。我國快速穩定的經濟增長要求與有限的資源和環境支持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資源消耗使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只能走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
隨著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稅收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一是為循環經濟的發展籌集必要的財政資金;二是調節環境成本以保護環境;三是調節市場價格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四是調節經濟結構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一、綠色稅收促進循環經濟的國際經驗
目前國外典型的綠色稅收有二氧化碳稅、汽油稅、垃圾稅和環境保護稅等,且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挪威規定對不能回收的飲料容器征收30%的從價稅,這一措施使挪威啤酒罐的數量從1973年的1200萬只銳減到1975年的140萬只。德國開征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環境的稅,德國對排除或減少環境危害的產品,可以免交銷售稅,而只繳納所得稅即可。此外,企業還可享受折舊優惠,環保設施可在購置或建造的財政年度內,折舊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舊。在美國,每購買一輛使用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OECD的《環境與稅收》報告表明,在成員國中已有14個國家對空氣、水污染、廢物、噪音以及對其他多種產品如含鉛汽油、化肥和電池)征稅,目前已有50多個環境稅種。實踐證明,這些國家通過構建綠色稅收體系,對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發展成本、籌集環保資金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現行稅制不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缺陷:
一是在資源開采階段,現行資源稅對循環經濟的生產調節作用還很不夠。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過窄,稅目僅限于礦產品和鹽,屬于礦產資源占用稅的性質,而對大部分非礦藏品都不征稅,如對水資源等都沒有列入,客觀上刺激了對非稅資源的掠奪性開采。而且資源稅稅負偏低,限制了對資源應有的保護作用。同時計稅依據不合理,現行資源稅以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為課稅依據,使得企業對可開采但無法銷售或自用的資源不付任何稅收代價,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積壓浪費。
二是在生產和加工階段,生產型增值稅抑制循環經濟的發展。由于循環經濟大多是以高科技或資本密集型設備投入為主要特征,生產型增值稅規定設備進項額不得抵扣而計人成本,這是當前發展循環經濟較為突出的制度性障礙。另外,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只集中在生產電力、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方面,僅涉及煤矸石、石煤、爐渣、粉煤灰、油母頁巖等幾項,這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循環鏈及相應的原料及產品未被納入。
三是在消費階晨,營業稅、消費稅滯后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現行消費稅雖然對部分污染產品、高能耗消費品及不可再生或替代的資源性消費品進行征收,但主要政策目標是控制和調控奢侈消費行為,強調財政作用,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明顯不夠。比如,現行消費稅中對含鉛汽油的消費就沒有什么限制,對不利于物質循環的產品缺乏相關的消費稅收政策。最為典型的是汽車消費稅的稅目規定,只以氣缸排量大小而適用不同稅率,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氣、乙醇、氫電池的車輛卻并沒有規定相應優惠政策。營業稅方面,對于亟待發展的租賃業務,國家按企業性質及經營資質規定了三類不同的納稅基數,人為地造成稅負不公,妨礙了現代租賃業在我國的發展,壓縮了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空間。
田是在廢棄物處置階段,缺乏適當的稅種,征管不到位。目前國內對企業的污染行為進行制約和調控的稅收政策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只是以排污費形式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進行末端約束,力度小且不規范。同時現行排污費制度存在收費標準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據不科學、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且專項收費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區被異化,演變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環保及循環經濟工作開展。由于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低,一些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企業在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與排污兩者之間選擇了排污。
五是在再生資源利用環節,體現不出稅收優惠,再生資源與原生資源的稅負差距沒能有效拉開。以輪胎翻新為例,國外對廢舊輪胎實行無償利用,還有補貼,并實行免稅政策。而在我國不僅不免稅而且稅率高于其他加工行業,不僅無補貼,而且廢舊輪胎要高價買,這種政策不利于我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及加工行業的發展。另外,企業所得稅優惠限制過于嚴格,而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又大多同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生產方式相關,使得進行再利用再循環的環保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以及一般中小企業很難享受到這方面的優惠政策。
三、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構建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
(一)開征環境保護稅
水污染稅。以含有污染物的廢水為課稅對象,以排放廢水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對企業與居民個人分別采取不同的征收辦法。對企業排放的廢水,實行從量從高定額課征,并根據廢水中污染物質的含量設計累進稅率,以促進廢水循環利用,逐步實現工業廢水的“零排放”;對城鎮排放的生活廢水,以居民用水量為計稅依據,采用無差別的定額稅率。
空氣污染稅。以實際生產活動中排放的煙塵和有害氣體為課稅對象,以排放煙塵、揚塵和有害氣體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以煙塵和有害氣體的排放量為計稅依據,根據濃度設計累進稅率,從量課征。對特定消費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產品征收硫稅或碳稅。
垃圾污染稅。以排放固體廢棄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為納稅人,以排放的各種固體廢棄物為課稅對象,根據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規定有差別的定額稅率,以促進廢渣資源化,實現工業廢渣“零排放”。
(二)開征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種
開征社會保障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保持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而社會保障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因此,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也是綠化稅收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盡早開征燃油稅。燃油稅對循環經濟的建立,實現可持續發展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對其設計應重點考慮環保因素,鼓勵使用清潔能源。開征物業稅。該稅將由現行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土地增值稅以及土地出讓金等合并而成,要求其承租人、所有者每年都要繳付一定稅款,而應繳納的稅額會隨著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用市值取代原始價值作為計稅依據,符合世界通行做法,將居民的住宅
納入征稅范圍,通過適當提高不動產的稅收負擔,對多占少用土地資源(圈地)、投機房地產行為進行經濟約束。為節約土地資源提供稅收制度上的保障。
(三)按照循環經濟基本思路完善現有優惠政策
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適時擴大征收范圍。將森林、草原、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資源都列入征收范圍;合理調整計稅依據,由現行的以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改為按產量計稅;適當提高資源稅的單位稅額,特別是對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資源課以重稅,引導企業珍惜與節約資源,使資源稅真正成為發揮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
改革增值稅,體現綠色稅收理念。取消對廢舊物資經營單位銷售其收購的廢舊物資免征增值稅的規定,恢復征稅后,對其增值稅稅負超過2%(與現行增值稅銷售已使用的固定資產等征稅率一致)的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辦法。同時,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產的產品,除維持從廢舊物資經營單位取得普通發票所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的政策不變外。在企業能按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核算條件下,再按利用廢舊物資的價值比例給予同比例減征增值稅的優惠。
調整企業所得稅。擴大稅收優惠的范圍,除繼續對“三廢”綜合利用和向環保產業投資給予稅收優惠外,將優惠范圍擴大到環保機器設備制造、環保工程設計、施工、安裝、生態工程等領域,并對環保產業新產品、新技術的試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來環保技術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可借鑒國際經驗,允許企業對關鍵技術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并實行再投資退稅、擴大扣除范圍、延期納稅等多種所得稅優惠形式。
消費稅。要重點將非循環經濟范疇的重要消費品納入消費稅范疇,以此拉開其與循環經濟范疇產品的稅負差距。應把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檔建材、原漿紙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能耗的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摩托艇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實行低稅或免稅。為了保護煤炭這一寶貴的資源,在節約使用方面可采用一定周期的所得稅免征或減征與加速折舊相結合的方法,給其發展提供稅收支持。
在關稅方面,應建立“綠色關稅”體系。目的是改善我國的出口結構,提高進口產品的質量,建立對外貿易的綠色壁壘,增加環境保護資金,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一方面嚴禁或嚴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可能對我國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產品的進口。大幅提高這些產品的進口關稅。同時給予進口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和產品相應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提高出口礦產資源和初級產品的稅率。
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界、科學界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章立制,推行綠色核算,開發綠色技術等措施來推動。在建立綠色資源、綠色產權、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等保障體系中,試點并總結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結合我國產業實際,開發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把清潔生產著眼點由目前單個企業延伸到工業園區,建立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真正在綠色生產、綠色需求和綠色消費的產業鏈中,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