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勇
一、企業再造:企業管理的又一次革命
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企業運營,都是建立在分工論的基礎上的,這種效率低下的功能組織不能適應具有顧客主導、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必須徹底擯棄大工業時代的企業模式,即將硬性拆開的組織架構,如市場開發、生產、營銷、人事、財務、后勤等功能性部門,按照自然跨部門的作業流程重新組裝回去,即從協作的角度出發,用整體思想重新塑造企業的所有流程,使企業模式與當今時代信息化、全球化相適應,才能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生產力。顯然這種重新組裝是對過去組織賴以運作的體系與程序的一種革命。企業重建運動是從研究傳統分工開始,針對過細的專業分工中將管理重點放在單個作業效率的提高,而忽視整體業務流程功效的問題,從根本上對原有的基本信念和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考慮和重新設計,以期徹底拋棄原有的作業流程,針對顧客需求,再造一個或幾個新的業務流程,使品質、效率、成本、服務等經營目標獲得驚人的改善。
企業再造的根本目標是建立顧客滿意的工作流程。顧客需求是企業一切活動的目標和中心。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企業缺乏真正鼓勵員工們去全面滿足顧客需求的制度和激勵機制。企業再造提倡以顧客導向進行企業變革,鼓勵給員工授權和正確運用信息技術,以達到適應快速變動的環境的目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為企業構建“把顧客需要放在中心地位”的流程體系。企業再造要求從訂單到交貨或提供服務的一連串企業作業活動,按照“所有工作/活動必須以顧客需求為核心”的原則,打破原有的科層組織中的職能與部門界限,使企業的活動重新構建在跨越職能部門與分工界限的“顧客需求導向”的基礎上;企業再造要求重新檢查每一項作業或活動,識別企業的核心工作流程和不具有價值增值的作業活動,簡化或合并非增值的部分,剔除或減少重復出現和不需要的流程所造成的浪費,并將所有具有價值增值的作業活動重新組合,優化企業的整體工作流程,縮短交貨周期,提高運營效率。
二、管理組織扁平化,虛擬企業出現
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垂直組織結構,上下級之間是決策輸送和信息反饋的逆轉傳遞,上情下達或下情上達都同樣要經過中間的層層結構傳遞,這導致了諸如信息損耗大、傳遞成本高、傳遞速度慢等不良后果。另外,企業內部的不同職能部門,往往形成部門職員之間溝通與合作的障礙。這種嚴格定位、分級負責的模式在傳統經濟發展階段由于行業發展的可預測性較強而比較有效。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知識高度發達,信息化導致最高決策者同最基層的執行單位直接聯系,使多數中間組織失去存在的必要,企業管理組織趨于扁平化。傳統的企業管理是對實體企業的管理,這種管理要負責企業的各種實物的保存和管理。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數字化、網絡化,一方面使空間變小,另一方面又使空間擴大,除物理空間外,還有媒體空間的存在,種種虛擬現實出現,虛擬企業應運而生,比如虛擬書店、虛擬銀行、虛擬研究所等等。
三、知識主管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新職位
知識主管或首席知識官員(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CKO)是一種新式高級經理職務,他們的地位居于首席執行官(CEO)和信息主管(CIO)之間。他們對于商業動作過程的作用就如同信息主管對于技術開發的作用。知識主管必須能夠把結構化的外在知識與直覺相結合,從而感知組織文化和行為中的隱性知識,保證將組織的智力資產最終能轉化為能為組織帶來利潤的知識產品。因此知識主管既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又是知識管理活動的組織管理者。
知識主管及知識經營的產生是企業管理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深刻意義的變革。長期以來,許多企業把眼光僅僅盯在生產設備和經營利潤上。忽視人才、知識等無形資產的投入。知識經營將成為一種全新的經營形態,第一次使企業有可能超脫物質資本或自然資源有限的制約,利用知識進行生產,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管理呈現信息化、數字化、虛擬化的特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和通信產業興起,信息處理價格的降低,通信和計算機的技術“數字趨同”,所有這一切已使知識的創造、儲存、學習和使用方式產生了第三次革命,如芯片技術大大提高了人類儲存知識的速度,光纖和數字化技術大大提高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速度。
五、以知識和人才管理為主的學習型組織的建立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過程中,企業被看成是“學習型組織”。企業管理不僅僅是以物質管理和資本的管理為中心,而是更強調對知識和人才的管理,對發揮組織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智慧作用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增強企業的整體能力,提高整體素質;也就是說,企業的發展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沃森那樣偉大的領導者一夫當關、運籌帷幄、指揮全局,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新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學習型企業。成功的學習型企業應具備六個要素:一是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機制,重在形成終身學習的步驟;二是多元反饋和開放的學習系統,重在開創多種學習途徑,運用各種方法引進知識;三是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重在企業文化;四是具有實現共同目標的不斷增長的動力,重在共同目標不斷創新;五是工作學習化使成員活化生命意義,重在激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生價值;六是學習工作化使企業不斷創新發展,重在提升應變能力。
六、知識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職能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企業管理的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管理職能不斷增加和更迭新內容,但無論怎樣,傳統的企業管理仍然只注重有形資本,而未將無形資本的創造和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在全球性的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企業管理職能發生了新的變化,無形資本,特別是知識資本成為企業管理的重點。企業管理的職能主要是為企業內外的新知識資本創造良好的環境,并加以大力培養。創造、培育知識資本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職能。
七、重視綠色管理,充分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識,人們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崇尚自然、重視環保、追求健康的新時尚。
知識經濟已經把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產品,即環保產業和“綠色產品”,列為自己的產業領域。可以肯定地講,環保產業和“綠色產品”將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內容,綠色營銷將是國際市場營銷的重點。對此,各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視其為“朝陽
工業”和最有希望的“輸出產業”,給予保護和扶持。目前,綠色管理的思想已開始變成廣泛的實踐,這就要求企業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來規劃自己,主動承擔起對社會進步所負的責任。
眾所關注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使政府信用受損,消費者信心受到嚴重挫傷,中國乳業也因此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危機,從反面說明了企業必須重視綠色管理,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對于任何生產經營嬰幼兒產品的企業來說,確保嬰幼兒的生命安全必須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良知,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家對祖國的未來必須擔當的民族大義。任何以利害義,見利忘義的行為,都是不能被法律和公眾所允許的,也是不可原諒的。“企業要認真貫徹國家政策,關心社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企業家不僅要懂經營、會管理,企業家的身上還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絕對不能在市場競爭中成長為金錢巨人之時,卻在社會責任上淪為道德侏儒。
八、企業文化的多元化融合
企業文化是管理活動與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管理哲學和管理風格。自企業文化管理理論提出以來,企業更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但是,不同的國家在對人的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主要是指單個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把激勵的理論和方法重點是分散運用到單個對象上;有的主要是指集體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強調“人和”效應、團隊精神、追求整體優勢。在管理方法上,有的注重制度和紀律的強制;有的重視共同意識的形成和在其感受下的自覺行動。
在管理的目的性上,有的是利用人,追求功利;有的是為了入,實現人的價值,如此等等,各有其合理性,體現了不同的企業文化內涵,但是隨著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在企業管理文化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綜合性的管理內容和藝術技巧。則是必然的趨勢。
對21世紀的中國企業來說必須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東方文化精華,并吸取西方文化科學的進步成分,建立適合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企業家或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地對企業文化常抓不懈,將企業精神變成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員工與企業融為一體,企業與社會融為一體,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九、人本管理的實施、集體領導與民主決策
在企業諸多管理中,最終都面向對人的管理。現代企業根據知識經濟競爭化的要求,突出“人才激勵管理”,把開發人才放到企業至關重要的位置。同時,在向知識經濟的轉變過程中,領導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要把各行其是的眾多部門整合為一體,既保持員工個人和團體的高效率,又創新對外關系和創造機遇。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新的領導方式,未來的領導應當是集體領導,集中公眾智慧的領導。另外,企業經營決策更加知識化、民主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企業的決策和管理必須知識化,以知識為基礎的科學決策在決策中逐漸增強;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普遍提高,高素質員工民主參與企業決策的比重大為增加。
(本欄目策劃、編輯: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