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燕 張 慧
一、我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迫切性
(一)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我們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而這需要一個機構來為社會提供社會公眾所需要的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來保證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從而實現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各個階級之間的均衡以達到和諧的狀態。政府是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就是這樣一個為服務公眾而存在的機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來有效的履行職責,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那么構建和諧社會只能成為空談。
為了實現社會和諧,除了提供人民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還必須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這也需要一個站在公共利益的高度來協調各方利益的機構。服務型政府的主旨是服務公眾,必然會站在社會公眾的利益角度來協調各種利益,以使各利益主體都獲得滿意。同時,建設服務型政府本身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二者的價值取向也是一致的,而且政府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是居于主導地位的,任何一項建設和諧社會措施的落實都離不開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性政府的作用,沒有了服務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就無從談起。只有政府真正實現了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會有保證。
(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不斷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遭切需要
當前,我國的政府在經濟管理體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現象仍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繁瑣的行政審批帶來的效率低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部門職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等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切要求政府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為市場提供其發展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把不該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和整個社會的活力與效率。同時,應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政府必須認真負責的落實,不折不扣地辦好,以便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所以不斷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解決我國發展失衡的迫切需要
在經濟建設型政府下,經濟職能永遠擺在第一位,同時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一部分地區先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必然,在某一時期也是合理的。但當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嚴重失衡時,政府就有責任承擔起平衡者的角色,不再單純的以發展經濟為己任,而是以為社會公眾和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工作重心。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到提供有保障、有效地公共服務上來,提高政府的社會職能比重,實現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在發展中平衡,在平衡總發展。公共服務型政府最大的特點是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己任,但并不意味著公共服務性政府徹底放手經濟建設,而是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實現社會全面均衡健康的發展。同時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社會職能大大提高,可以有效的解決由于經濟發展過快而出現的一些是社會問題,并在社會重大問題出現是及時予以解決,從而有效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問題。
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幾點對策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社會職能比重。
我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關鍵就使實現政府職能轉型,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中,必然伴隨著部分部門的撤銷和部門職能的失效,在我國現有的政府部門中,管理經濟的部門和人員所占的比重較大,而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部門和人員所占的比重較小,社會上的充當政府和公眾的中介機構也十分少,這與市場經濟的“小政府,大社會”是不相符的。政府在轉變職能的過程中應該:第一,合并職能交叉的部門,精簡機構,實施電子政務,加快大部制的腳步,把公眾可以自己做好的事放手讓公眾去做;第二,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管理,改變政府缺乏活力與競爭的機制現狀,提高公共部門的辦事效率;第三,要提高政府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比重,積極為社會公眾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努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為社會公眾和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的發展環境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培養公共管理者的服務精神與培養大眾的自我管理精神并重。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任務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和配合。在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是以服務者的身份出現,而公眾則成為被服務對象,公眾只有通過有效的自我管理來進行利益表達,政府才能真正了解公民的公共需求,更好的對公眾的禮儀要求進行整合,從而將政策的的利益取向傾向于最廣大的公眾,體現政府“服務”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的自我管理的有效實現有利于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其次在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工作由臺前退到幕后,由劃槳變為掌舵,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把處理社會部分事務的公共權力又交給了公眾,政府只在大方向上引導并為社會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這就要求建設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時候要認清公眾的角色定位,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要培養公眾積極的自我管理精神。
(三)各級政府間相互合作,轉變“唯GDP”論。
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為中心來構建各級政府間的關系首先就要求不再以GDP最為政績考核的中心,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綜合考慮經濟GDP指標、生態GDP指標、人口GDP指標,以考核經濟增長質量和社會公眾的滿意度為考核中心,使政府在多大程度滿足了社會公眾的需求成為考核政績的重要因素在重視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歐洲的一些國家把公眾的幸福感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指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這也是我國政府極力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滿足人民不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們在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對次要矛盾的解決也不可忽視。所以政府在政績考核一定要轉變“唯GDP”論,把為公共提供服務也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重視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單純的GDP并不等于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