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林有常
一、高校職能和角色分析
(一)職能分析
高校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社會組織,是匯集人才、知識、信息的多層次、多序列的復雜的組織系統,經過歷史演變,現代高校形成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三大職能,這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大學的職能體系。
(二)角色分析
高校是最特殊的一個利益群體,它的角色具有多重性:
出資人角色。在這一角色中高校應該并且只能是配角。
中介角色。國有高校是政府和社會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依托,資助工作的大部分執行任務由高校承擔。這些工作大部分屬于中介性質。
間接受益者。社會助學體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改善貧困生的經濟情況,光助學貸款一項,使學費等拖欠額下降近90%。資助體系成為高校收費制度的有效支撐。
人力資源的輸出者。高校是教育主體,提供的是教育服務。讓貧困學生真正走出貧困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創造財富,讓企業、社會認可他們。
良性循環的推動者。優質貧困生的社會資助體系應該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體系。從橫向來看,社會資助不僅可以贏得廣泛的社會尊重,還可以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緩解學校資金鏈的困境,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最終為企業獲得更多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發展所需的人文環境和知識條件,實現良性循環。縱向來看,得到資助的貧困生,在事業有成之后,若能飲水思源,反哺社會,資助新的貧困生,便是縱向的良性循環。
二、貧困生社會資助管理系統的結構設計
(一)誓理工具的設計
助學管理必須充分利用強大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開發助學管理系統,來實現助學項目的網上申請、審核、審批、打印、查詢、下載、信息修改、數據統計以及上報等功能。
1、信息系統涉及的主體
高校:學校是該系統的使用者,也是系統的管理者和維護者,也有可能是設計者。
社會資助主體:包括愿意為高校貧困生提供各種形式的資助的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是資助的主體,也是本系統的使用者。
貧困學生:是資助的對象,也是本系統服務的最主要對象群體。
政府、媒體等組織或家長等個人,本體系應該是對外開放的,受政府、媒體和公眾的監督。
2、信息系統的內容
(1)動態資料庫系統。以貧困生的動態資料庫為例,涵蓋的范圍包括:①貧困生基本信息:包括學生的政治表現、生活狀況、學業成績、就業及職業變動情況、受資助情況、貸款使用及償還情況、家庭經濟狀況等等。②受助信息:在傳統的統計模式下,受助信息很難落實到個人,由于實際操作等原因,造成資助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或不合理。將受助信息錄入貧困生信息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這種現象,保證那些最困難的學生獲助最多。③誠信信息:以學校為單位定期公布貸款人的違法亂紀情況、將貸款人的不良信用記錄納入建立的全省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
(2)資助主體一學生雙項選擇系統。傳統資助模式下,資助者與受助學生之間基本互盲。資助者將資助信息及所有工作交由學校負責,學校將名額下放到各學院通過申請一選舉等程序選出受助者。學生更沒有選擇資助主體的權利。
新系統模式下,資助主體可以進人提交了申請的貧困生資料庫,自主選擇資助的對象,實現資助主體和受助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這樣,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有助于資助后雙方的交流和進一步資助。
(二)機構的構建
1、事務處理機構
日常事務處理機構應該包括輔導機構在內,包括兼職輔導、心理輔導、法律援助等工作。輔導工作的組織形式也很關鍵,學校得天獨厚的專家資源應該有效利用,建立起學校領導負責,相關部門協作,專兼職人員結合,全員參與的組織體系。
2、資金管理機構
特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社會資助的資金,加強對社會捐贈資源的管理,減少資金發放的層級,保證接受的捐贈資金真正用在貧困生身上。同時,接受捐贈人的監督,主動向捐贈人匯報捐贈資金的去向。這樣既保證了捐贈資金的專款專用,也可以有效調動社會捐贈積極性。
3、勤工助學中心
學校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在調研的基礎上負責全校勤工助學崗位的設定、計劃的分解、合約的簽訂、工資發放的監督等工作。用人單位要負責平時對學生的考核并定期向學校勤工助學管理部門報送考核表,這種體制保證了用人單位對學生工作完成情況的發言權,但又防止用人單位隨意扣發工資留作他用。
三、高校貧困生社會資助管理系統的內容設計
(一)內部人員建設
1、人員渠道建設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和人力資源的輸出者,擁有豐富便捷的人力資源,工作班子建設不必舍近求遠,如事務處理人員可以由各個學院推薦的優秀輔導員、公共關系專業老師以及勤工助學的學生組成;輔導援助人員可以由法律專業、心理學專業老師和企業或校友等資助人員組成;科技中心可以招募計算機專業或信息管理專業的貧困學生。
2、人員專業化建設
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專家資源,由各個專業的老師兼任,在專業化建設上事半功倍。當然,對于學校已有的工作班子不可能徹底更換,為了節約成本,可以增加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更加專業化。
3、人員素質建設
首先,工作人員要端正工作態度,即使工作量大而繁瑣,也能做好一絲不茍,將錢分配到真正需要的同學手中。其次,要培養良好的價值觀,不從中牟利,做到公正公平公開。最后,要有奉獻精神,特別是各個專業的專家老師,提供的咨詢和指導可能是無償的。
(二)工作內容的擴展
1、加強學校-社會聯系
(1)加強校銀合作,推進助學貸款。助學貸款活力無限,前景廣闊,對國家、銀行、學校、學生、家長都有益。當務之急是要增進校銀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支持與配合。高校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金融和信用意識教育,還要協助銀行做好貸款學生的各項管理工作。
(2)加強校企合作,拓寬勤工助學渠道。高校要發揮好自身科研優勢,加強對社會的團結互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籌措貧困生資助資金,發掘社會資源。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募捐經驗,把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知名度作為對捐資者的最好回報,如為企業培訓員工等。在與企業聯系上,根據企業的要求對推薦人員進行初步篩選和考評,簡化企業工作流程;對大學生進行崗位基礎培訓,降低企業市場成本;根據企業反饋情況建立優秀勤工助學大學生檔案,為其提供就業推薦服務工作等。
2、優化學校-學生關系
在社會資助體系中,高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方針政策,將資助和育人工作結合起來,以貧困生的經濟解困為基礎,以貧困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