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洪南 堯麗云
[摘要]近些年韓劇在中國泛濫形成“韓流”,不少人趨之若鶩。韓劇成功打入中國市場,是一次跨文化傳播行為的勝利,是韓國政府“文化興國”策略的成功實現。在這熱鬧的場景中,我們應該冷靜對待“韓流”,以長遠的眼光理性對待,香清“韓流”這股文化“軟力量”對中國經濟文化的滲透及深遠影響。同時應查其源頭,學習韓國政府的“文化興國”策略,捍衛并弘揚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形成“漢流”。
世紀車輪駛到21世紀,人類進入一個多元的世界,人們在享受物質充實帶來的滿足外,開始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滿足,于是承載著精神寄托的文化產業便首當其沖,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的發展有目共睹。1993年,一部名為《嫉妒》的韓劇在央視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內地熒屏。十幾年后,韓劇引進已完成從民間到主流的過程。一大批韓國優秀電視劇、電影漂洋過海涌向世界各地,在熒幕上大放異彩,人們都警惕地驚呼:“韓流來了!”韓劇在中國的熱播,逐漸形成一股強勁的文化“軟力量”,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熊十力先生曾說:“吾國學人,總好追逐風氣,時之所尚,則群起而趨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轉自陸建德《海上逐后》)這話可謂鞭辟入里。筆者認為,韓劇在中國大行其道,對中國的影響利大于弊,應以長遠的眼光理性對待。
一、“狼來了”——韓劇對中國影視劇產業的沖擊
韓劇的大規模出口,對于中國的影視劇產業構成很大影響,因為我們的電視劇出口也是主打東南亞地區。有關數據顯示,中國電視劇出口現在受到韓劇的打壓非常厲害,出口額一年之內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從國產電視劇外銷的市場現狀看,外銷比例明顯低于韓劇、日劇和港臺劇,主要市場仍局限在東南亞華語地區,劇集類型主要還是古裝劇。相比之下,國內的電視劇市場也不容樂觀。上海電視節、央視一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中指出:目前中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在四萬集左右,但其中只有七千集最終能在各地電視臺播出,在能夠播出的電視劇中,能稱為精品的卻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劇”長期霸占黃金時段。在中央臺一省臺一城市臺三級市場格局下,有些地區壟斷現象嚴重,電視劇交易價格和數量下降,限價和拖欠片款成為困擾制片方的難題。而相應的政策法規卻不能及時的跟進,國產劇的生存環境得不到徹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劇來。而韓劇在國內的待遇確大相徑庭。僅2004年一年,國內30多家電視臺共播出了60多部韓國電視劇,2005年廣電總局規定的800集韓劇限額被各電視臺瘋狂搶光。韓劇極大地沖擊了我國的影視劇作,瓜分了我國大量的受眾,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2005年,在中國就算韓劇價格再貴,就算播出量再少,各電視臺還是會去買,因為電視臺追求的是播出效果,湖南衛視甚至以一萬美金一集的天價購買了《大長今》。《大長今》熱播之后,口碑比較好的韓劇,比《大長今》之前的韓劇普遍價格要翻上八倍到十倍。雖然各電視臺的購片人員叫苦不迭,但是因為韓劇所引起的經濟收益完全可以收回成本,因此大家仍然在瘋強韓劇。
二、“文化興國”——政策扶持之威力
1、韓國:文化興國
很多文章都討論過韓劇在中國流行的原因,但筆者認為,僅談韓劇的唯美、精致標準符合中國文化圈的審美習慣是很膚淺的,關于韓劇“投入大”的優勢,實際上是在韓國政府確立“文化興國”的國策下的必然。政策造就產業,沒有韓國政府的文化產業輸出戰略,在財力、人力上支持文化輸出,這些特色都不會存在。韓劇的成功得益于韓國政府1998年制定的“文化興國”的方針政策,韓劇制作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輸出韓國文化,還要對準東亞——即中國文化圈市場。依據這一政策,2000年韓國文化產業預算首次突破國家總預算的1%,2001年又上調至9.1%,2003年達1兆1673億韓元。同時,政府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籌措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有目的、有重點地實施資金支持,在經費上確保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扶持下,2003年韓劇的出口額就達到了42007萬美元,比2000年增幅達47%。
“文化產業”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概念的熟知并不意味著對文化產業本身的把握,還需感性內容的充實。“韓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的、完整的文化產業形態。“韓流”文化產業包括出版、漫畫、音樂、游戲、電影、動畫片、廣播電視、廣告、互聯網及移動文化信息等,幾乎涵蓋所有先進的大眾媒介資源。產業經營活動與韓國文化內容呼應彼此相得益彰,形成一個互動發展的文化產業局面。
韓劇的熱播拉動了韓國文化產業在中國全面發展。許多地方《大長今泡菜》等韓國料理食譜竟成了暢銷書。韓國餐飲更是大熱,一些中國菜館紛紛增加了韓國菜品。韓劇中的古典服飾也讓許多中國女性為之傾倒,一些影樓紛紛推出韓服主題婚紗照并受到歡迎。韓劇中涉及的醫藥、美容美發也成為觀眾熱衷的對象。原本不起眼的韓國電影業接著韓劇的東風以逼人的氣勢贏得了中國觀眾的認同與喜愛。韓流的入侵,也為韓國的旅游業帶來了無數的客源,據統計,中國已經成為韓國入境旅游市場的第二大客源國。
2、中國:大眾媒介極力追捧
韓劇在中國大行其道與我國大眾媒介的極力追捧有很大關系。2002年~2005年,幾乎所有的省臺都播放過韓劇;2002年,中國內地播放67部韓劇,2004年,僅央視就引進了3部,2005年央視在與湖南衛視競爭《大長今》的播放權失利后,很快引進了正在韓國本土熱播的《加油!金順》。2000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的第一次“韓國電影周”獲得極大成功;2001年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單位在北京、上海、成都又相繼舉辦“韓國電影回顧展”,進一步擴大了韓國電影對中國觀眾的影響;2004年,在新世紀影院舉辦的“韓國電影周”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影迷。與此同時,各大電視臺、時尚雜志、網站等紛紛追捧韓國的料理、服飾、飾品、化妝品,于是“韓流”現象流行全國。
而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影視業的發展,對進口片作出了嚴格的配額限制,目前在韓國市場上,國產片占有率高出好萊塢大片80%以上。而且韓國進口文化產品的配額和標準十分苛刻,認為外國文化強勢,經濟宣傳會“傷害大韓民族感情”的影視劇作不會被進口。韓國在近5年間只買了五六部中國電視劇,而且不是用來在電視臺播放,只是音像制品。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如果我們也像韓國政府一樣苛刻進口片,還能形成“韓流”嗎?
三、極不對等——中韓文化產品貿易
韓國一邊拼命輸出他們的垃圾韓劇,一邊又封鎖自己的市場,兩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貿易不對等,我國貿易逆差較大,中韓兩國文化產品逆差比例是1:10左右。韓國從1997年開始,電視節目的出口每年以33%的速度遞增,其中有19%左右的節目是銷往中國。2004年,韓國電視連續
劇的出口額及其在電視廣播文化產品出口額中所占的比重都進一步增加。這一年,我國引進韓劇107部。在電視劇貿易上,中國處于對韓國的逆差狀態。據中國官方統計,從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至2004年,兩國貿易額增長17倍。2005年中自韓進口768.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3.4%,中韓雙邊貿易總額首次超過千億美元。韓國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第三個對華貿易超過千億美元的國家。
韓國的經濟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韓國經濟發展。韓國電視劇產業是韓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出口12363集,收入達1639萬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76.8%。2004年,這個數字再創新高達到7140萬美元,整整比2003年高出70%。“韓流”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其追捧者多是年輕人和婦女,他們鮮明的消費方式也很快影響到商界。韓國商品借助“文化東風”在中國市場崛起,形成一股“新韓流”,中韓貿易迅速飆升。目前,韓國憑借其文化產業對我國輸入的帶動,已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對象和第三大進口來源。著名演員兼制作人張國立曾感嘆道:“現在我們成了一個文化輸入大國,而能去韓國的中國電視劇卻是少之又少,文化的不對等輸出,是我們電視人的最大悲哀!”
四、最大劣根——青少年哈韓媚韓
韓劇所代表的韓國文化攻勢取得如此的經濟成功后面,經濟的“侵入”得益于文化的“入侵”,經濟博弈,文化先行。“逆差”,這個經濟貿易中表示輸入大于輸出的術語,在文化交流中則意味著異文化傳人的數量和質量大于本文化的輸出。中韓文化貿易逆差不光是個產業競爭問題,更主要的是國家安全問題。韓劇在中國的熱播,逐漸形成一股強勁的文化“軟力量”,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韓劇已經不僅是娛樂,而是潛移默化地在輸出價值觀念、進行文化滲透。
現在很多青少年崇拜韓國,哈韓、媚韓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從微觀上看,在韓流的引導下,他們看電視要看韓劇,買韓國的手機、服裝,喜歡韓國食物、電器、汽車、漫畫和電動游戲,遭受損失的是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從宏觀上看,另一個國家的流行文化侵蝕主導中國市場,在中國大肆進行文化傾銷,影響本國平民百姓和青少年。更嚴峻的是,許多韓國歷史劇在涉華內容上,多有歪曲中國歷史和含沙射影的辱華情節。現在的青少年缺乏辨別力耳濡目染盡是韓國文化,對中華文化輕視漠然,甚至嗤之以鼻。不少學生認為韓國的文化才是最值得推崇的!韓流導致的這種思想觀念和文化的侵蝕,其影響極其深遠,國人切不可忽視,應高瞻遠矚,控制韓劇的引進和播放。如果中國現在的青少年吃著麥當勞,看著日本動漫,打著韓國游戲,哼著歐美流行歌曲成長起來,后果無疑是令人憂慮的。
韓劇的成功熱播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的身影無處不在。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設卻相對薄弱。漢民族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許多精髓已漸漸被我們遺忘,而這些在鄰近國家卻得以保留和弘揚,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韓國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文化遺產被當做是“無形文化財產”被保護起來,甚至制定了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因為文化上的全盤西化將使民族文化逐漸枯萎失傳,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因此,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更應該行動起來,捍衛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繼承民族世代延續的獨立精神和價值體系,形成自身的民族凝聚力,面對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善待和弘揚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應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引進相互融合,創造出一種更加完美的文化審美和文化價值體系。
總之,韓劇成功打人中國市場,是一次跨文化傳播行為的勝利,是韓國政府“文化興國”策略的成功實現。它用韓國文化的拳頭打遍中國,做到了弱勢文化到強勢文化的傳播。因此,值得從文化傳播角度研究韓劇。2007年始國家開始控制韓劇的引進,“韓流”開始遭遇“寒流”。但我們在抵制“韓流”的同時,應該學習利用“韓流”,形成“漢流”,光大“漢流”。可以嘗試借奧運之東風,用中國自己的方式,擴大東方文化的滲透性和穿透力,把東方文明發揚光大。當中國的文化產品也如韓劇一樣在西方刮起“漢流”的時候,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才能真正享受“一體化”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