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麗 王彥軍
[摘要]艾略特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詩人和文學批評家之一。他對傳統的文學觀加以繼承和發展,織構了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在新批評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與個人才能》是艾略特最有影響的文學批評著作,文中闡釋了其最主要的文學理論觀,展示了艾略特對文學理論中的傳統的獨到見解和他在文學理論上的開拓創新。本文旨在分析《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蘊含的傳統性與創新性。
[關鍵詞]《傳統與個人才能》;傳統;現代;非個人化
一
歷史總是在相對穩定與激烈的斗爭的更替之中不斷前進。每當歷史處于轉型時期,文化出現斷裂時刻,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極為突出,因而由文化危機引發的激烈的反傳統思潮必將盛行,舊有的傳統文化觀將被打破。在文學與文學理論上的發展則表現為在繼承傳統的精華的基礎上,又對傳統加以突破創新,從而促使新的流派和理論產生、發展、繁榮。艾略特對傳統的創造性理解和對現代的開拓性創新正是對20世紀初社會和文學領域的大變革所作出的回應。
二
艾略特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詩人和文學批評家之一。在文學批評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玄學派詩人》(1921)《批評的功能》(1923)和(《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1932-1933)等。在這些批評著作中,艾略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使其成為新批評派的開拓者之一。
艾略特的文學批評觀深受他在哈佛時期的老師白璧德的影響。白璧德的全部著作幾乎都是圍繞這樣一個主旨:美國的文學批評觀必須按照古典主義的人的價值觀加以矯正。他認定浪漫主義是罪惡的源泉,他對浪漫主義作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而通過對白璧德的著作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絕對地是站在新古典主義的立場上的。“白璧德把現代社會紛亂的喉疾歸咎于浪漫主義的課程對艾略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為他的文藝批評觀奠定了基礎”。通過細讀《傳統與個人才能》,我們可以發現白璧德的文學思想對艾略特的文學理論觀所留下的影子。
1917年艾略特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也是他最有影響的文學論文集《圣林》,其中的《傳統與個人才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文學批評文章,是艾略特的集大成之作。文中蘊含著極其豐富、復雜的文學理論思想。他非常重視傳統,在文中他對傳統加以了重新的詮釋,并提出了具有現代內涵的新的文學理論思想。因此我們可以稱他是傳統的現代主義者。對待一個事物我們不成窮盡認識,只能像東方朔在《答客難》中所說的那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對《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中根植于傳統,走向現代的因素我們也只能加以管窺。
三
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20世紀,歐洲文學總是忽略“傳統”的制約和引導作用,而崇尚個人主義的發展,強調依靠個人創新來對抗傳統和權威。所以長期以來,“傳統”逐漸被視為一個具有雙重性質的東西:或者它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從而使其成為一切保守事物的代名詞,或者它被視為無用的,從而成了束縛個人自由的東西,追尋歷史“傳統”就意味著抄襲過去,墨守成規,是缺乏創造力的表現。
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艾略特試圖校正人們對文學傳統的偏見。對于什么是“傳統”,艾略特在文中是這樣定義的:“傳統的意義實在要廣大得多。他不是繼承得來的,你如果要得到它,就需要用很大的勞力。第一,他含有歷史的意識,我們可以說這種意識對于任何人想在25歲以上還要繼續作詩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歷史的意識又含有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的意識不但使人寫作時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覺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本國整個的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對傳統的重新定義集中體現了艾略特的傳統觀,即他的文學史觀。而且我們可以看出,艾略特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對傳統加以重新釋義的。正如藍色姆所指出的:“艾略特將他的歷史學研究應用于文學解讀,所以當得起‘歷史批評家的稱號。”在艾略特看來,“傳統”的意義要廣泛得多,傳統意味著歷史感,而其核心便是“歷史意識”,他的大多數文學理論批評著作都體現了這種歷史感。通過仔細分析艾略特對“傳統”所下的定義,我們還可以發現他認為傳統對于作家是不可缺少的,不論作家是否意識到,任何創作都不可能獨立于傳統之外。詩人應該使自己融入傳統中,而且要遵循傳統。作家只有有意識的認識和依靠傳統,傳統才有可能在這一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
然而艾略特并沒有把傳統看成是靜止的東西。他認為:“如果傳統的方式僅限于追隨前一代,或僅限于盲目的或膽怯的墨守前一代成功的地方,‘傳統自然是不足稱道了。”只有賦予“傳統”這一概念,一種新的內涵和張力,以此為基礎才可以相應地產生一種新的文學理論觀,以此協調自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以來所存在的傳統與個人才能相對峙的尖銳矛盾。
其實,通過對《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加以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管窺到艾略特對傳統的重新定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傳統”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艾略特用傳統本身對傳統進一步發展的觀點就具有一種積極的傳統意義。其次,“傳統”是對過去性和現存性,永久的和暫時的歷史意識。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傳統,個人只能在傳統中進行創造性地創新,它必須在盛行的或現存的文化傳統中發揮想象和語言表達的天賦。最后,“傳統”還具有權威性和開放性。艾略特認為詩人和“傳統”并不是處于對立的,毫不相關的隔離狀態。詩人本身就處于傳統和歷史這個連續體之中,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和意義也就是他在傳統中的地位,他與以往詩人的關系。
四
真正的發展在于舊有的事物被不斷顛覆,新的事物在曲折中對其加以突破,而突破的前提就是反叛。對《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艾略特在積極推崇傳統的同時,也是這樣的叛逆者。
西方學術中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即強調文藝理論中的有機整體觀點。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現當代西方文論,許多文藝理論家都從聯系的觀點分析文藝作品的構成。重新審視艾略特對“傳統”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他也繼承了這一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觀,但他沒有把這種有機整體觀的著眼點放在個別作品上,而是著眼于整個文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他還寫道:“現存的藝術經典本身就構成一個理想的秩序,這個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紹進來而發生變化。這個已成的秩序在新的作品出現以前本是完整的,加入新花樣以后要繼續保持完整,整個的秩序就必須改變一下,即使改變得很小;因此每件藝術作品對于整體的關系、比例和價值就重新調整了,這就是新與舊的適應。”在這里他強調的是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一直處于一
種運動的變化過程之中,新的作品不斷加入到這個有機整體中,引起了它的適應和變化。
艾略特在遵循文學的有機整體觀這一傳統的同時,又把每一具體文學作品也看做是一個有機整體。他認為,作品的各組成部分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有機的組合。這是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傳統又加以創新的地方。
19世紀末的西方文學批評是以實證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文學批評為主導,而針對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崇尚情感的自我表現,崇尚個性的基本觀點,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提出了最具現代創新性的文學理論,即著名的“非個人化理論”。文中他提到:“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這實際上就是對控制歐洲文化理論一個多世紀的表現論的反沖,也是與歐洲大陸國家現代文化理論針鋒相對的。他強調文學家應該消滅個性,逃避個人的情感,因為只有消滅個性,藝術才能達到科學的境界。“要做到消滅個性這一點,藝術才可以說達到科學的地步了。”
實證主義和浪漫主義批評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忽視或輕視對作品本身的研究,艾略特的“非個性化理論”恰好是對這種傾向的反駁。在文中他寫道:“誠實的批評和敏感的鑒賞,并不注意詩人,而注意詩。”把興趣從詩人轉移到詩有助于對詩作出更公正的評價。這也表明艾略特認為作品的意義和作者的意圖毫無關系,可以脫離詩人的意圖而對作品單獨加以研究。他的“非個人化理論”顛覆了從社會、歷史、道德、心理和文學家個人方面去解釋作品的方法,而把批評的眼光放到了文本上,強調了“詩”在批評中的本體地位,使文本在文學理論研究中占據了中心地位。這種把研究的重心從作家轉移到作品的理論不但抨擊和反叛了浪漫主義,而且直接為新批評派關注文本本身的理論提供了依據,因此艾略特被稱為新批評派的鼻祖。應該說“非個性化理論”是艾略特超越前人的獨到之處,是他的文學理論觀中的現代性的創新因素,并且由此開創了一個新的文論流派。
五
傳統與現代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傳統是現代的基礎,現代是對傳統的發展。一個作家可以受多種傳統的影響,但最終會進入某種傳統。縱觀對《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艾略特充分對“傳統”進行了推崇,并對傳統進行了重新的詮釋,這充分表現出其文學理論觀中的“傳統性”一面;同時艾略特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文學有機整體觀加以了發展、創造。而他的文學觀中的現代性的一面正體現在“非個性化理論”這一創新的文學理論上。可以說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對“傳統”進行了繼承,對“現代”又進行了創新。他既吸收過去的傳統,又在形成新的傳統,他立足于歷史的基礎上,同時也在把歷史向前延伸。傳統與現代在他的文學觀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西方文論從“傳統”到“現代”這個逐步發展演變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紛繁復雜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