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摘要]電影音樂不但能調動觀眾的聽覺,也能調動觀眾的視覺。觀眾在欣賞影片時,音樂的旋律會伴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向前推動,使人既能享受畫面的精美與震撼,又能聆聽音樂的唯美與激情。音樂與電影中其他藝術元素互相滲透融合,形成新的藝術形式而實現新的審美創造。電影音樂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元素,依然發展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影音樂在不斷發展,從其性質功能及音畫關系方面都說明電影音樂越來越趨于成熟。
[關鍵詞]電影音樂;蒙太奇;電影藝術
俗語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電影從默片時代單純的視覺藝術變成今日視聽結合的視聽藝術時,就針對電影藝術來說,此言差矣!在人類的五種感官中,視與聽兩種感官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李澤厚將兩者稱之為充分“人化”的感官,而且迄今為止人類所創造的藝術也無一例外都是訴諸這兩種感官。電影藝術更以特有的方式運用了人類接收外部信息的這兩大感官。其中通過視覺觀眾能看到畫面中流動的場景和現實的投影,而電影中的聲音、對白、音樂則是通過聽覺讓觀眾感知的,因此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使觀眾更直接地看到逼真的生活場景和人物真實的言談舉止,聽到人物的聲音及烘托影片的各種音樂,使電影更具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而給觀眾以完美的視聽享受。
一、電影音樂變革
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本體我們可以概括為“蒙太奇”。所謂蒙太奇即是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剪輯與組合,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之一。在默片時代,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電影藝術大師們就創作出了永載史冊的電影藝術精品。當時蒙太奇理論主要就是這種默片時代電影藝術的美學表達和理論自認。當聲音技術的進步沖破包括幾乎所有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大師的習慣與成見的阻礙時,終于挺進到電影藝術中來,使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無疑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使電影藝術跨越到全新的藝術境界。電影“蒙太奇本體論”把電影的全部藝術可能性都歸結為電影畫面(影像)之間的自由組接,即蒙太奇,甚至對用來進行這種自由組接的畫面本身都認為是次要的,至于聲音因素則根本未予考慮。即使在聲音因素已經進入到電影藝術中來之后,在這種蒙太奇本體論的理論視野之內,也一直被作為一種次要的因素而附帶涉及的(直到艾柯、麥茨等人的符號學電影理論階段,也仍有這種情況。麥茨的八大組合理論就基本上沒有考慮電影的聲音因素)。而事實上如果說運動的電影較之靜止的繪畫和攝影也不過是增加了一個運動的維度的話,那么擁有了聲音的電影較之默片也是實實在在地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聲音的維度,從而把無形的聲音元素在電影中由虛無轉換成真實而感知。最終開創了有聲電影的先河,為將來電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電影是從古典戲劇衍生而來,發展至今卻又在和古典戲劇漸行漸遠。隨著科技進步,電影藝術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完成了一個丑小鴨到白天鵝的嬗變過程。而古典戲劇的兩大要素:詩歌與音樂卻依然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性敘事,早在默片時代已然完成。而音樂這個永恒的藝術,在電影領域得到新生并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藝術潛能而成為電影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電影藝術最終是反映人類的精神世界,而音樂可以直接作用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最理想的部位來起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電影和音樂的結緣,最早可追溯至默片時期(1885~1927),在大部分人的想法里,默片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完全沒有聲音而只有無聲的畫面,所以當然不會有任何形式的音樂。其實早從1885年起,戲院為了掩飾放映機與觀眾的聲音,器材故障或換片之間的空白時間,還有加強開場效果與戲劇張力等,已開始提供現場音樂,雖與影片內容無關,卻對電影播放有一定烘托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在電影工作者的努力下漸漸使音樂融入電影之中成為電影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如今電影音樂藝術作為一種新的形式,為作曲家探索各種奧秘提供了可能性,并產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問題。現在看電影的人把音樂為電影配樂當成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已經說明電影音樂已完全融入電影之中成為電影的一個不能沒有的部分。
電影藝術在本體構成上發生了重大變革,那即是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變成了視聽結合的視聽藝術,電影藝術由畫面藝術發展為音畫藝術。在電影藝術實踐創作的一百多年里,音畫關系從早期簡單、生硬的拼貼,到今日高度專業化的創作;從膚淺的音樂與畫面動作上的同步、情緒上的合一,到今天多層面的復雜建構,電影音樂進入電影空間,主要作用是更密切地參與劇情,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渲染、烘托音樂形象的戲劇沖突和情緒。電影音樂已經因其獨特的藝術特性、多樣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樣態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這個各種藝術因素融洽無間的藝術統一體中,音樂與其他藝術元素在相互滲透當中,在相互的結合關系中,大大增強了它們各自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在相互豐富充實的過程中以前所未有的新的藝術形式實現了新的審美創造。
電影音樂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包含了音樂的各種形式、風格、類型,發展至今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充實著電影。下面從電影音樂的性質、功能、藝術價值等有關電影音樂的美學方面說明電影音樂的審美走向。
二、電影音樂的性質
1、電影音樂構思
電影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象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像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臺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么夸張和程式化。
2、電影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
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惟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于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三、電影音樂特點
1、現實性與功能性
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
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功能性音樂(或歌曲)則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創作的音樂,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的音樂。功能性音樂擅長用節奏和速度的變化來處理和改變影片的節奏和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對刻畫人物性格有很大作用。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2、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
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可以說是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目的使電影音樂最大限度地突出藝術美學功能,有以下幾種具體表現手法。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穿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電影《可可西里》空曠悠遠的主題音樂,表達了對生命的詠嘆和關懷,充分渲染了電影的內涵。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動人。如電影《英雄兒女》中的插曲《英雄贊歌》準確地突出電影主題,鮮明的樹立英雄兒女的光輝形象。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于畫面的視覺形象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后于畫面視覺形象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在很多童話電影、科幻電影中多用音樂烘托虛幻的仙境和穿梭的時空。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于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象,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象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3、電影音樂的電腦合成技術
在后電影時代,電腦合成技術的運用使電影已可以不完全是排演拍攝而成的。如果說傳統的電影制作方式有一個最大的局限在于它的每一個藝術想象的實現都受到制作技術與條件的限制的話,而隨著電腦數字技術支配電影制作,則最終完全超越了人類有限的想象力,它可以合成任何現實的、非現實的視聽影像。這樣一來,影像與物質實體之間的聯系就變得非常脆弱了,影像本身不再保障視覺的真實性。再簡單地講就是,電影已不再是“記錄”(Record),不再是“物質現實的復原”(克拉考爾語),而是“合成”(Graph),是“實在的非真實”(Virtualirreality)。電影音樂也隨之進入全新的電音時代,科技逐漸融入音樂其中。電子音樂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剛好是高科技的一個產物,它以其強烈、多變、冷峻的節奏,超乎自然的音響,并融入電影中,為電影配樂注入了一種新鮮的血液。但當觀眾、聆聽者已清楚地知道這些都可以是數字化制造出來的時候,人們就很難確信其具有的真實性和美妙的想象空間。就像美國電影《第五元素》太空劇院中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音即給人美妙的享受也給人有欠真實的感覺。我們應該既不否定電子設備創作出獨一無二聲響的美妙與虛幻,也不否定現實中各種音樂種類的精髓與真實,在此我們既肯定虛的美也肯定實的美。因為我們還將看到,虛擬的現實與實有的現實不僅越來越難以區別,而且處在一種密切的相互滲透與影響的互動狀態之中。正如作為心理學家的電影美學家愛因漢姆所預言的那樣,與現實不同的才是可以審視的藝術。如果與現實完全相同了,則是現實本身,而不再是藝術。
四、結語
電影音樂的演進過程就是一連串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創新的歷程。如今的電影音樂已不僅能以影片的題材、內容、形式、風格為創作依據,更與畫面內容、對白、音響效果等融為一體,并能達到讓觀眾通過感知把握音樂的主題,領悟影片中表達的情感,使音樂與電影內涵完美結合。在音響效果與畫面意境高度統一中創造美的藝術享受,并以其獨特的藝術特性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今它以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大地強化了電影表現力,并在與電影各元素的相互融合發展中更趨向成熟與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