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瑋
[摘要]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打造的,講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商城人王霽初聽民歌、唱民歌、創作革命新民歌的故事。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活潑的原生態民歌和王霽初創作的革命新民歌。除了感動于主人公對音樂藝術的不懈追求,為影片增強了視聽效果,尤其是由當地民歌手出演的伴著大別山青山綠水的質樸動人的山歌小曲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關鍵詞]王霽初;商城;民間音樂;革命新民歌;民歌手
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是由商城縣文聯主席桂詩新創作的小說《王霽初和他的革命民歌》改編的。影片以樸實生動的藝術手法講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南商城人王霽初愛戲愛民歌,為追求藝術脫離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創作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觀看該片,除了感動于主人公對音樂藝術的不懈追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那伴著大別山青山綠水的質樸動人的山歌小曲。
一、王霽初的一生是聽民歌、唱民歌、創作民歌的一生
王霽初自幼愛好音樂,吹、拉、彈、唱樣樣皆通,他對京戲、對民歌非常癡迷,曾賣掉了父親分給他的田產去辦戲班子,紅軍解放商城時王霽初被當做地主抓了起來,然而在獄中他卻興奮地寫下了歌唱紅軍智取商城的歌曲(《打商城》。這些軼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在影片中也都有描寫。在紅日劇團,他承擔了大部分演戲的腳本創作、譜曲和排練,所編節目獨具風格,悅耳易唱,使人在看演出的過程中,既受教育,又可娛樂。不幸的是1932年在紅軍入川的一次戰斗中,為搶救劇團樂器和劇本王霽初英勇犧牲。烈士雖去,但他所創作的膾炙人口的革命新民歌卻隨紅軍的腳步傳遍了大江南北,唱到了全中國,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可以說,王霽初的一生是伴隨著民歌度過的,是聽民歌、唱民歌、創作民歌的一生,要講王霽初的故事、要表現他的人格和價值就離不開民歌。影片中除了王霽初創作的革命新民歌,導演還刻意安排了大量原生態民間歌舞場景,這些生動的畫面與音響為人物的刻畫、故事的展開、情緒的抒發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影片中民間音樂的運用
1、原生態民間歌舞
(1)集中安排。在收租子一場戲中,由當地民歌手出演的一首首動人的民歌依次亮相,就像一臺民歌會,讓觀眾一飽耳福、眼福。
一是王霽初在去收租子的路上,聽到了一首首動人的山歌。
《采茶歌》:一群姑娘在滿是綠油油茶樹的山坡上采茶,(一領眾和)“小小公雞唱三遍乃哎噦喂,姑娘采茶上茶山乃(和:上茶山乃哎啰喂)……”
《郎放鴨子姐放鵝》:在寬敞清澈的河面上一男一女放鴨子和鵝,(山歌、趕五句、男女對唱)“(男)家鄉有條清水河,郎放鴨子姐放鵝。(女)郎放鴨子十八對,姐放白鵝呦……”
《滿院五谷》:男女村民在場院里打稻子,(男領眾和)——“金蟬操琴蝴蝶舞(和),青蛙蟈蟈打鑼鼓。農村八月多歡樂,滿城滿院堆五谷。”
二是村民不愿交租,王霽初提出唱一支歌免一斗糧,于是村民們又唱起了歌。
《唱著山歌解憂愁》:(山歌、趕五句、男聲獨唱、慢板自由)“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農夫解憂愁。幾年不把山歌唱,少年英雄白了頭。……”
《豐收甜透哥妹的心》:(田歌、男女對唱,歌舞,眾和)“放蜂哥哥轉回村,種蔗妹妹喜相迎,哥問甘蔗妹問蜜,……”
《八段錦》:(女聲獨唱,歌舞)“小小鯉魚壓紅腮,上江子游到下江子來……”
(2)特定場景。通過對民間歌舞的巧妙利用,為一些特定場景曾添色彩,鏡頭更顯生動、活潑。
第一,出場:在王霽初的出場戲中,王坐的轎子在林間小路行進著,林中不時傳出鳥兒婉轉的啼鳴,背景音樂是長笛和雙簧管奏出的“田園”主題,一切顯得那么愜意。這時音樂停了,畫面轉為一農舍前小兩口在斗嘴,“(女)你不讓我跑,我偏要跑,氣死你氣死你個臭男人。(男)我讓你跑(哎),我讓你跑,再跑我打斷你的脊梁筋。(女)家里頭沒吃你不管,地里的莊稼荒了你不問,明天我帶著孩子回娘家,就讓你一個人(來)打光棍。……”原來是丈夫不管家,妻子生氣要回娘家。王霽初被這詼諧的對唱所吸引伸出頭來張望,并拿筆記錄。導演安排了這一首非常詼諧有趣的民歌,使王的出場非常活潑,同時也把王對民歌的喜愛自然地呈示給觀眾。
第二,逃跑:王霽初因為唱民歌免租子的事不敢回家,其父派人找他。他跑到河岸,那里有兩群人在耍圍燈,好多村民在圍觀,鑼鼓聲、歌聲熱鬧無比。王混進圍燈隊伍假裝表演,結果洋相百出,被趕來的父親帶回家。圍燈的運用使這場戲非常詼諧、逗趣,成為劇中一亮點。
花挑、花傘、圍燈是商城三種著名的民間舞蹈。圍燈舞又叫“杈傘”、“火綾子”,是九人表演的集體舞,演員分別執杈傘、花巾、彩扇、花棍、花鼓,并進行20多種隊形變化。舞蹈伴有說唱,曲調有花鼓唱、鑼鼓唱和搶八句等,構成上下翻騰的旋律,極富鄉土氣息,整個場面熱烈歡快,是農民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片中的圍燈有兩隊,成員各為老桿1人(持燈芯)、花鼓腿子4人、花鼓娘子4人、還加有一名舞獅。花鼓腿子和花鼓娘子手持扇子、手絹,曲調為搶八句。
第三,分家:王的父親無奈之下分給他一些田產,讓他體驗持家之難。其家丁幫他打理田地支持他辦戲班,王霽初在田野里感慨地唱到“唱歌不用起高調,順風飄到紫禁城。文官聽了不寫字,武官聽了難調兵,做官不如唱歌人。”這是一首趕五句山歌《唱歌不用起高調》,音樂舒展、高亢,“做官不如唱歌人”一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主人公愛戲愛歌的一片癡心,使聽者也不由隨之動容,甚至愿拋下身邊俗事,去隨他一起唱山歌去。
2、王霽初的革命新民歌出現在影片后半部分商城解放后的情節中
王霽初革命生涯雖然短暫,卻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革命新民歌,如《反動派吵嘴》《兵變歌》《送郎當紅軍》等。這些都是利用民歌曲調改編、創作而成的,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紅軍戰斗勝利的喜訊,喚起勞苦大眾的覺醒,鼓舞人們團結戰斗,片中出現的是王霽初最有代表性的兩首。
《打商城》。“民國十八春,紅軍打商城,打得那個土豪亂紛紛,喜壞我窮人。”這是王霽初革命民歌的第一首。王聽到工農紅軍化裝成小販智取商城的故事后,被紅軍戰士的英勇和智慧所振奮,為窮苦老百姓的翻身解放高興,興奮地寫下了這首歌。這個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一方面充分體現了王霽初對音樂的癡迷,對窮苦老百姓的同情,同時這首歌也是王霽初革命新民歌創作的開始,是講述王霽初故事不可缺少的一筆。
《八月桂花遍地開》。“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片中描寫了王霽初根據商城民歌《八段錦》(“小小鯉魚壓紅腮”)創作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此曲被選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會師井岡山”一場中,以女聲合唱加舞蹈
表演,一時間紅遍全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曾把它改編成合唱、它還被笛子、二胡等樂器吸收作為器樂曲。但關于這首歌的創作者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不同觀點。歌曲誕生時現在新縣的一部分和安徽金寨的一部分劃在商城縣境內,當時的商城分商南和商北,該歌曲誕生于“商南起義”后蘇維埃政權成立期間,由于歷史上商城行政區的不同劃分、資料的缺乏,目前還有商城、新縣、安徽金寨三個地區在爭論。但有一點研究者們已形成基本共識:這首歌是由王霽初的紅日劇團傳唱到大江南北,成為紅色經典的。這首歌在全劇的結尾部分才出現,王霽初為吸引敵人,一邊跑一邊高聲唱起“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隨后進入的管弦樂隊及女聲合唱把烈士的革命氣概推向高潮。
三、影片中民間音樂運用的其他特點
1、青山綠水為背景,民風民俗相結合的音畫
導演謝曉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講到:商城有渾然天成的美景、山清水秀的畫面、厚重殷實的人文積淀、而且民風非常淳樸,這里不僅是《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更是中國民歌的搖籃之一,如果能通過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她很慶幸。為此她刻意弱化了紅色主題,強調了旋律和畫面,京戲韻調、民歌小調、田園美景、古宅風韻,《八月桂花遍地開))更像是一部音樂劇、一組攝影展,山霧靄靄、竹影婆娑,畫面非常精良好看。
劇中民歌的出現總是和當地的秀麗山水、獨特民風民俗在一起。如:王去收租子的路上,一群姑娘在滿是綠油油茶樹的山坡上一邊采茶,一邊唱著《采茶歌》;而在一片寬敞清澈的河面上,一男子在放鴨子而對面一女子放著鵝,兩人一對一句地唱著對歌《郎放鴨子姐放鵝》。商城山清水秀、氣候溫潤,盛產茶葉,農民多養鴨鵝,在這些場景中自然山水、勞動者的勞動與動人的歌聲三者和諧而統一。又如,在桂花樹下,巧玲唱起商城有名的《八段錦》,王霽初在一旁認真地聽著,婉轉悅耳的歌聲伴著點點花瓣飄落,讓人從視覺和聽覺上都獲得了美的享受。
2、當地民間藝人演繹原汁原味的商城民間歌舞
商城縣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山分豫皖、水分江淮,自古系“吳頭楚尾”之地。這里習俗融通南北,融匯中原和吳楚文化,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這里人民勤勞,鄉風淳厚,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大量的民間文藝,“商城歌舞”是最能代表商城文化和具有本地特色的藝術形式。目前地方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高度重視,保護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歌手、藝人。
3、民歌與管弦樂在此片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作曲家張純為王霽初創作了兩個主題音樂“田園”和“革命”,這兩個主題音樂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樂器組合反復出現。在有民歌出現的場景,作曲家把二者巧妙、自然地結合起來,使其互為補充,共同為劇情服務。
通過層層鋪墊,《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以英雄的氣勢被安排在全劇的結尾部分:王霽初為吸引敵人,一邊跑一邊高聲唱起“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槍響后一片安靜,隨后在青山翠林中回響起了王高昂的歌聲,緊接著依次是樂隊奏起主人公的“革命”主題——女聲合唱《桂花》進入——鋼琴與樂隊協奏,激昂地奏出英雄的壯歌,這首革命民歌中的革命熱情、革命氣概被一步步放大,推到頂峰。現代音樂手段的參與達到了民歌本身所無法實現的情緒渲染。
四、結語
此片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河南影視集團和信陽市、商城縣聯手打造的,從劇本、拍攝地、演員、音樂都是商城本土的。據商城縣公眾網報道,本片在商城縣進行巡回放映時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當地群眾扶老攜幼競相前往觀看。影片中樸實動人的民間歌舞,特別是山歌小調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格外清新悅耳,讓人觀后頗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正是此影片成功之處,也是導演謝曉媚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