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印平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也是信息化管理日趨完善的年代。在積極地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個學校的發展、教學質量、德育教育等方面是否能得到長足的發展,這對于校長來說尤為重要。校長是學校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在日常工作管理、校長治校、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均要有一定的創新。為此,本人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淺析一下學校領導與管理的技巧,供廣大同仁共同商酌。
一、用審視的眼光看待“主管”與“主觀”
校長在學校領導班子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決策過程中,校長要當好“主管”而不“主觀”。學校任何一項正確的決策,都是集體經驗、智慧的結晶。但是由于學校領導班子各成員的地位、職責、閱歷、能力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這就要求校長在決策過程中當好“主管”。發揮協調各方、整合信息的作用。另外,校長要清楚“主管”不是“家長制”,不是“一言堂”。當好“主管”,又要避免“主觀”。做好這一點,關鍵是要尊重決策的客觀性。依據學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尋求解決各種矛盾的最優化途徑。決策過程中,校長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外情,充分吸納學校中層干部和教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全面、準確地獲取各種信息,在此基礎上整合信息資源,權衡利弊得失,科學比較分析,決策重大問題。決策實施過程中,善于“總攬”不“獨攬”。
如果校長對“分寸”悟得透、把得準、用得好,就能架起“連心橋”,實現“齊步走”,增強向心力,達到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的統一。
二、以辯證的態度處理突發事件
學校工作非常復雜,涉及方方面面,校長在處理學校事務中處于一個負全責、負總責的地位。但這并不是說校長對每項工作都要親手抓親自管,而是要抓關鍵、抓要害。如果校長把權力抓在手里,什么都要自己說了算,那么其他學校領導成員就邁不開步,走不動路,欲干不能。到時候,校長就會成為孤家寡人,什么事情也辦不好、辦不成。因此,在平常事務中,對其他領導的困難要理解、幫助;當他們遇到緊急情況或重大問題來不及請求報告時,要諒解;對他們決定的問題、處理的事情,只要不違反原則,不要輕易否定;需要改正的也要引導,讓其從內心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在他們工作出錯時,要主動為其挑擔子、攬責任,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教訓。
解決矛盾時,處事“果斷”不“武斷”。事物是復雜多變的,作為校長,不可避免地要處理學校中一些突發事件。在危急、疑難事件面前,校長作為決策者,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要讓下屬“一頭霧水”。處理事情做到果斷而不武斷,善于在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突發事件的規律。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本領,提高領導效能。首先,要總覽事件的全局,通過精細快速地調查了解,盡快摸清事件的性質、趨勢及發展后果;再次,根據對事件原因及性質的把握,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迅速做出決策,以免貽誤時機。作為校長,要有主見,快刀斬亂麻,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多數人的智慧,切忌糾纏于細枝末節,被某些現象和閑言碎語所左右;要雷厲風行,搶時間,爭主動,不使事態進一步擴大,又要慎重從事,周密分析。
三、用寬容的氣度營造和諧關系
校長應深刻認識領導乃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現象,應建立在“我與你”的關系之上。校長的領導要以服務為中心,以人為本,重視個人的主體性與價值性,因為盡管在工作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別,但不論是教師、職工,每個人都有人格要被尊重,有尊嚴要被維護,有需求要被滿足,有動機要被增強,有潛能要被激發。因此,校長在追求學校目標的達成時,應盡量顧及教師職工的需求,而當兩者產生沖突,或者無法兼顧與滿足時,校長要有寬容的氣度。大度才能容人,才能團結其他領導成員一同工作。一方面校長要容人小錯,容人小短,容人唱反調;另一方面校長還要掌握好寬容的“度”,既要做到思想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盡力支持,生活上熱情關心,又要做到信任不放任,愛護不袒護,不回避問題,不逃避矛盾。不能一味地“和稀泥”,追求表面上的“一團和氣”,而要與各成員形成一個“互相支持不爭權,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尊重不拆臺,互相配合不推諉”的健康、和諧關系。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校長要與領導班子成員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患難與共,齊頭并進,讓上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放心,使領導班子成員舒心,讓全體教師開心。
四、從發展的角度重塑校長形象
校長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籌劃者、組織者、領導者。校長應當有很高的威信。校長的威信決定著領導活動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指揮能力,決定著領導活動的效能。一個有威信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處以公心,廉潔自律的校長。應該是一個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校長;應該是一個珍惜學校的名譽勝過愛護自己的生命的校長;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風格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長: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視提高專業水平和注重科學研究,并能成為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組織者和身體力行者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給教師創造一個輝煌的舞臺,善于讓每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校長:應該是一個能夠使學校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校長……
因此,校長必須充分認識到:領導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有教師、學生及家長,才會有校長。校長不應一味地憑借著行政權、強制權與獎罰權來經營學校,而應更多培養與運用專家權與人格的參照權,透過領導者本身的專業技能、人格風范來引導組織師生朝工作目標奮進。
五、以全新的理念實現角色轉變
依據學者們的研究。校長的領導角色經歷了以下轉變:校長兼教師、一般管理者、專業與科學管理者、行政與教學領導者,在未來時期將是課程領導者。當前,作為學校領導者的校長,應扮演多元化的角色。諸如宏觀規劃決策者、資源匯集提供者、課程教學評價者、溝通協調激勵者、疑難問題解決者、團隊學習構建者、環境氛圍營造者、終身學習實踐者等。
因而,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求。校長要以全新的理念來實現工作中的角色轉變,特別是“管理者”與“領導者”的角色轉變。
第一,管理者人云亦云,領導者獨具一格。作為學校的領導者,要有獨立的思考。比如人才的使用和提升,學校重大事情的決策,學校理念的確立,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民族精神的培養,道德意識的構建等,作為校長都應有獨到的思維與視角。
第二。管理者守成,領導者開創。開創校園文化的特色,也就是根據自己領導的學校的地域特點、學生特點、老師特點確立有別于其他學校的校園文化。開創也包括學校規模的擴大,學校品牌的提升等。
第三,管理者關注系統和結構,領導者關注群眾。怎樣關注群眾?這符合中國文化傳統的“民本”意識。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本管理觀。具有這種管理觀的校長,一定十分關心教師的生活,關注教師生命的存在;注意調節教師的情感,關注教師心理的健康;尊重教師的個性,促進教師形成教學風格;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教師事業的成功;注意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師生命的價值。
第四,管理者靠控制,領導者喚起信任。領導者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樹立威信。這種魅力來自于思想、品質、修養、學識、氣質等方面,因此校長提升綜合素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