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
摘要:河南省開封空分有限公司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先后為我國冶金、石化、化肥、輕紡、建材、能源等工業部門提供了700余套大、中型空分設備和氣體液化設備。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向東南亞、中東、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提供近50套空分設備和大型空分設備關鍵部機,為國家創匯7000多萬美元,是國內同行業中生產大、中型空分設備套數最多、產品覆蓋面最廣、出口創匯額最大的企業。本文從介紹機械行業的特點出發,分析了機械制造行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機械制造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從提高自動化水平、成本構成、產品設計和工藝流程、生產現場、生產工序、管理制度等幾方面探討了降低生產制造成本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機械制造;成本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 F27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82-01
開封空分集團有限公司,是1965年由國家投資建設的我國設計制造空氣分離設備的重大裝備制造重點骨干企業。河南省百戶重點企業和省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河南省空分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名牌產品企業。目前,隨著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競爭越演越烈,而機械制造行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生產計劃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況,對我公司也造成了一定得影響,針對機械制造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本人通過對機械制造成本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機械制造行業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1.生產計劃控制模式落后。采用臺套計劃方式,即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構成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庫存和在制品儲備高,流動資金占用大,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脫節,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準時交貨。
2.觀念轉變問題。實行以銷定產的生產方式,長期以來,全廠上下形成了銷售是龍頭的思想理念,重經營訂貨,重生產任務的完成,輕成本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成本管理工作力度不夠,對生產經營過程中各成本發生點也就缺乏監控。
3.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制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大大影響了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4.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優劣因人而異。盡管通過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 5.存貨資金占用較高的問題。庫存資金占用是企業的一大浪費。近幾年公司在降低庫存上也做了一些努力,采取改代等方式做了一些利庫工作,但成效不夠顯著。
6.成本控制還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礎,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企業有先進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統,但是許多企業還不具備這些條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時,不準確,缺乏參考價值,更談不上成本控制。
二、機械制造成本控制對策
(一)提高自動化水平 1.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工效、降低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 應用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理論,分析制約生產效率的關鍵工序和人工成本高的瓶頸點,選用自動化程度高的數控設備及柔性生產資源,使用多技能的員工和通用性較強的設備,可極大的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2.優化工藝和工序,合理配置設備、優化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3.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精益生產,向管理要效益。從全局和長遠利益出發,建立決策模型,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的運行狀況,決定投資策略和生產任務安排,形成生產系統的最高層次管理信息系統。
(二)改進產品設計首先,做到產品各部件的壽命相匹配
我公司主要是為我國冶金、石化、化肥、輕紡、建材、能源等工業部門提供了700余套大、中型空分設備和氣體液化設備,產品的使用期較長,這就需要與之相配套的各部件的使用壽命要匹配,通過改善產品設計工藝,使用壽命類似的原輔材料,加強各部件的協調一致性,確保產品的整體壽命。其次,產品設計標準化。再次,優化生產工藝,調整生產流程。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滿足產品使用性能的基礎上應盡量做到優化生產工藝,縮短生產流程,為此在有效利用原有加工設備的基礎上要及時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例如運用戰略成本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上應注重于長遠的降低成本。
(三)簡化成本構成
1.降低采購成本,節約材料消耗材料的消耗主要指原材料、消耗材料等物資的耗費,是構成產品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材料費用在機械制造產品成本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一般為60%左右,因此,節約材料消耗,對降低產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其途徑主要有:加強材料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購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有關的文件規定,提高材料采購及相關人員的控制意識和素質,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購的計劃、采購、入庫、倉儲、會計結算和處理等業務規程。再次,要建立訂貨和采購的控制制度。通過建立嚴格的采購制度、建立供應商檔案和準入制度、建立價格檔案和價格評價體系來加強訂貨的內部控制制度。
2.控制人工成本。對人工成本實施管理,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比率。而就制造型企業來說,由于產出較為一定,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人工成本。所謂降低人工成本并不是降低工人的工資福利水平,而是應減少生產過程中活勞動投入的無效部分。針對這一要求,可以利用標準成本制度,對人工成本進行全方位的控制。
3.加強經濟核算,厲行節約,降低間接費用。要認真貫徹勤儉辦企業的方針,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明確經濟責任制,減少由于管理不善而發生的一些損失性費用,就能有效地減少車間經費,從而使單位產品所分攤的費用額相對降低,對降低產品成本是有利的。
(四)優化工序,減少工序缺陷。降低工序成本,向管理創新要效益。加強設備管理,提高設備效率。加強質量管理,降低質量成本。加強安全管理,降低安全成本。
(五)生產現場控制,首先提高工作過程的質量。在生產現場提高了生產過程的質量,就會減少錯誤的發生,不合格品以及重復返修數量減少,縮短了交貨時間以及減少了資源耗用,降低了質量成本,因而使生產總成本下降。其次,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將節約下來的人員作為其他的附加價值活動的人力資源的來源。最后,降低庫存。運用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等五種管理手段,通過對生產現場的及時清理整頓,逐步提升生產人員的管理素質,同時可以采取掛牌制度,利用規章制度和工作標準的公開化、生產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工作流程的圖表化,做到業務公開、管理規范,從而降低庫存,減少生產環節的積壓浪費。 總之,成本競爭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機械制造企業也是如此,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也采取一下一些措施,如物資采購上采取市場調研、比質比價等方式來降低采購成本,生產上采取限額領料、節能降耗等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雖說這些方法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成效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應該不斷的探索,以求達到對機械制造正本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