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中圖分類號:J6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97-01
摘要:民歌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民歌的美感體驗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現于音樂形式要素的具體特點上,而唱詞的特點,通常也可作為。輔助方面的分析因素。音樂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階、結構、音調、音律等要素的特點,歌詞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詞匯、襯詞和聲韻調等要素的特點。
關鍵詞:民歌;技巧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中國各族的民族民間歌曲各自有獨特的風采。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產勞動場地以及民俗、風尚、宗教、禮儀之別,在其內容與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共性,又有相異個性。就地區而言,大西北各族的民歌,因地處高原,聲調高亢、跌宕,而內陸平原魚米之鄉的音調則婉轉清麗;江湖河海的水運號子伴隨著體力勞動,并和勞動節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具有齊心協力、斗志昂揚的豪邁氣概,其音樂節奏、旋律特點、情緒表現都與勞動條件緊密結合。又如山歌、小調,山歌的音樂奔放嘹亮,開朗,抒情性強,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有無限自由的想象空間,與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調除了在農村流傳外,在城鎮、集市上也多有傳唱,小調音樂風格細膩曲折,形式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反映社會各層的生活、愛情等內容,因自然地理的各地差異,有的氣勢軒昂,有的則情長意深,大相徑庭,它們總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與精神風貌,并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條件及歷史過程中形成其獨特風格特征。
我國的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事業更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民歌從演唱到創作達到了空前繁榮。因而使民族聲樂作品發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編、戲曲說唱、古典、民歌藝術歌曲、民族歌劇等方面內容,體裁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樂風格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創新,以及注入一些與時代接軌的風格特征,對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釋,讓人們耳目一新。在創作中民歌自由流變,并在流變中再發展、再流變、變有多種,可以移步而不換形,也可以既移步又換形,還可以嫁接創新。可有些人認為,現代民歌經過加工之后,注入了太多的現代風格,已沒有以往民歌的味道、風格,感覺到“雜”不是純粹的民歌了。但是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民歌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原有的民族衍變的自由性,加上它的敘事性、抒情性、或因語言、聲調、情調、情感幅度,以及演唱的時空環境的差異,都可能產生影響,發生變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物質文明的追求,演唱民歌的場所從田間地頭逐步發展到電視晚會的舞臺上,如今的觀眾在各種晚會上看到大都是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民歌的演唱表式,而在青歌賽上聽到的原生態民歌,其獨特音樂風格,超乎世俗的聲調,讓人留連忘返,更加完美和形象地塑造了中國民歌的表演。
不同的音樂風格,表現不同的民歌方式,千變萬化,時代在不斷的變化,而民歌也在不斷地更新改變,在原始民歌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而音樂的創作者,也與時俱進地嘗試把自己所向導的多種音樂元素加以梳理,將民族、美聲、通俗、流行等不同的演唱風格加以組合,也可稱得上是一個創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及楊鴻基和阿寶(民歌、美聲與原生態)三種唱法組合演唱的“母親”,讓人耳目一新,一位是著名民歌演唱藝術家,一位是男中音歌唱家,另一位是原生態唱法帶頭人,三人的完美結合,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音樂。中國民歌在目前為此已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了,民族歌曲百花齊放。但是近幾年,許多作品給人一種模仿、雷同、克隆的感覺,這樣的現象不利于中國民歌的發展與傳播。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歌曲具有真摯美好的感情和優美旋律的運用。每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境不同,所以也就有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局限性,但無論是哪個時期,卻沒有離開中華民族這個大環,歌曲的選材大多是愛祖國、頌家鄉、抒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樣一種體現著中華民族美德的情感表達形式以及優秀的民歌作品影響和感染了幾代中華兒女。建國以來涌現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民歌作品。例如《我的祖國》《贊歌》等,這些歌曲旋律優美動聽,內容貼近生活,并且準確而生動。近幾年來,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例如《母親》《父親》等好作品,作品緊跟時代,貼近生活,能夠激起人們的共鳴,而且每首歌曲的技法各不相同,體裁也不同,展現了民族聲樂,即豐富又具有民族特色。
當代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格式的形成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民族聲樂作品的基礎是中國民歌和戲曲、曲藝,隨著外來音樂的流入,特別是外國聲樂作品和歌劇的傳入,對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中國的作曲家把中國的民歌和戲曲曲藝,同外國聲樂作品、歌劇兩者的創作手法和中國傳統的創作技法相結合,形成了當代中國的民歌作品,中國的創作歌曲很大一部分是兩段體的結構特點,隨著歌手演唱水平不斷提高,兩段體的歌曲已經不能完全展現歌手的演唱技巧,就出現了類似于歌劇選段的民族聲樂作品,民歌改編的民族聲樂作品等一系列“大型歌曲”模式。
結論:聲樂是一門看不見、摸不到的藝術,它只能靠我們的感覺去領悟它,這使它本身就給人們造成濃厚的神秘感覺。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礎,它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上,起著積極作用,中國傳統的創作技法和旋律使中國的民歌作品豐富了,推動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徐天祥.中國民歌何處去?第二屆南北民歌擂臺賽學術研討會綜述.音樂研究.2005.2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