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星 樊飛
中圖分類號:G6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39-01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而極大提高教學效果。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把握好案例設計、案例表述、案例討論和案例總結等四個階段。
關鍵詞:中學;語文;案例教學法
所謂案例教學,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使學生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論教學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我國,案例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還處于探索實驗階段。近些年來,我國的案例教學雖然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由于人們對語文教學論教學中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認識有限,加之我國語文教學論案例教學起步較晚、實踐經驗積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學中,即使進行案例教學,也只是把它作為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補充和點綴,案例教學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并沒有真正凸顯出應有的地位。為此,正確認識案例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案例學法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和持久興趣
我們知道,學習的根本動力發(fā)端于學習者的需求,怎樣在教育過程中詮釋和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怎樣有效實施閱讀、寫作等,都有賴于學生學習興趣。當學生們發(fā)現(xiàn)眼前一個個需要解決的案例,他們就會投入極大的熱情。并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心理總是傾向于對實際的、變換的事件投注較多的注意力。案例教學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語文教育實踐,情境、細節(jié)真實逼真,給學生提供了實際體驗場景,并將他們置于決策者的地位,學生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對語文課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多樣、鮮活、富有故事情節(jié)的實踐描述,不斷地刺激學習者的感性,非常有助于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二)案例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生作為主角之一,在閱讀案例時要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分析討論時要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親自操作,可以說,學生的知識體系是一步步建構起來的,他們獲得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是“做中學”獲得的自己理解了的能駕馭的知識,是有著真實背景的知識。它能立即被用到類似教學實踐情境中去解決處理類似的疑難教學問題。案例本身具有的生動有趣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教法的改變徹底影響改變了學法。
(三)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
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就能設身處地地從實際的教學場景出發(fā),設想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自己有可能產生的種種偏見,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方案。一旦他們碰到類似問題,就可以把這些真才實學應用于其中。
(四)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作為教師來說,通過討論案例當中涉及到的各種問題,也就逐漸學會了如何去分析問題,遇到類似的情境或問題該如何對待,從哪些方面著手,同時也掌握了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二、案例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構建
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案例收集、設計
1.案例應當具有真實性。真實性是案例的應有之義,也是案例說理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的真實性指案例必須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案例。真實性不排斥教師根據(jù)需要縮編、簡化和提煉案例,比如,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省去案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案情經過,人物姓名亦可用甲乙丙丁等代替。真實性不允許教師改編、類推和擴充案例。
2.案例應當新穎性和針對性。
新穎性和針對性是增強說理效果的需要。中學生有十幾年的人生體驗,經驗和認知過很多案例。傳統(tǒng)案例雖然說理性強,但是缺乏新鮮感和時代感,以及與中學生生活和心理的互動,很難激發(fā)大學生們的興趣。這樣要求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中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不斷修改案例庫。
3.案例應當具有典型性。典型性會很快得到學生的認同,降低教學的難度,增強說服力。典型性要求所選案例具有發(fā)生概率上的普遍性和內容上的代表性,偶發(fā)的或生僻的案例會給學生留下反面的錯覺。
(二)案例表述
案例的表述是教育者通過語言、視頻或音頻等形式將案例內容告知受教育者的行為。在表述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把握好案例引入的時機。案例服務于說理,應當根據(jù)說理的需要適時引入案例。案例引入的契機有三個:(1)案例導入。上課伊始,巧設案例,提出問題,能大大刺激學生的求知欲。(2)案例例證。在講授理論中,引入案例。(3)案例總結。理論講授結束,引入案例,總結所授知識。
2.案情表述時要做好“中立者”的角色。案情表述是對案情事實的再現(xiàn),應當忠于事實,運用記敘和說明方式表述案情,教師不可在案情表述階段添加議論性評述,否則要么誤導學生,要么使得案例過于簡單,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疑問,起不到案例教學的效果。
(三)案例討論與總結
1.討論時教師要做好“教練”的角色。
討論階段是引導學生開啟智慧、實踐理論、形成多元化觀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是發(fā)揚教學民主、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討論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或發(fā)問,或提示,或設疑,或充當反角,引發(fā)并激化爭論,營造“百家爭鳴”的局面。
2.總結時教師要做好“裁判”的角色。
總結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果總結失敗,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真正誤導學生。在總結階段,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后,要針對學生的不同觀點逐一評析,正確的予以表揚,錯誤的指出原因,千萬不要扣帽子。
參考文獻:
[1] [美]凱瑟琳·K·墨西思.案例、案例教學法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 世界教育信息, 2004(2):214
[2]陳小平.語文教育學與案例教學法研究[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