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46-02
信息技術具有電子趣味性、交互性、娛樂性等特點,學習信息技術也應該是快樂的,如何挖掘教學過程的快樂元素呢?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運用快樂學習的教學策略? 很多人容易將快樂的信息技術等同于游戲,這是以偏概全的想法,我們這里所說的快樂學習不僅僅包括益智類的教學游戲,還包括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輕松學習的心態、獲得知識后的愉悅身心以及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體驗感。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快樂元素不僅僅包括活潑的課堂氣氛,引人入勝的情境、教材本身的趣味性,還應該包括操作內容的趣味性。那么,應該采用什么教學策略來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呢?
以學生玩游戲為例,學生玩游戲無疑是自認無比快樂的,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沉迷網絡游戲的學生了。那么學生為什么會對游戲那么著迷呢?我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
(1)在整個游戲的過程中,游戲者始終主動地參與在游戲的活動之中。游戲者是非常自愿、非常主動地參與游戲的,而不是別人強加的或者說被別人安排的,這說明游戲者從主觀上已經接受了。
(2)游戲者在游戲的時候,有一種角色替換的感覺。感覺到游戲中的角色就是自己,虛擬的場景現實化了,感覺自己能夠控制各種場景,能夠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3)在游戲過程中,始終充滿了神秘感、挑戰和懸念。游戲者在不斷“過關”、“升級”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滿足了自己的探索欲、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制定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相對應地策略,以期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轉變這種觀念呢?我認為要確立學生的主動地位,設計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良好的情境應該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思想之翼。比如,在Word插入圖片的教學中,可以運用課件演示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式的圖片,圖片的內容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正是因為這些圖片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因此學生都有想說的沖動,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根據圖片講幾個小故事。這樣,能夠集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會產生一種迫切想知道如何實現老師教學情境中的效果的求知欲,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情感需要。這時候他對教學目標有一種矇眬的認識,越是矇眬,越是想認清楚,這種認識支撐著跟隨老師的引導去探索。等到課程結束,他的認識也就具體化了,從而達到了教師所預計的教學效果。老師不用要求他做這做那,他反而會希望老師盡快地將知識傳授給他。這就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了。
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他想學了,那這時候教師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呢?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直觀性手段很多老師常用的,“網絡廣播演示——學生模仿”是常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學生模仿照老師的操作,然后自己嘗試,幾分鐘就能夠掌握學習內容。但這種教學模式其實質還是“滿堂灌”,只不過它披上了信息技術的外衣。不管學生理解與否,不管學生是否愿意學,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模式也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通過實踐操作而獲得的,是通過模仿而獲得的。
我覺得應該將“網絡廣播演示——學生模仿”這種教學模式轉變為“自主探索——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不管學生能否探索成功,都是一種體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失敗的體驗也是一種財富,它能夠讓學生明白學習之不易,幫助學生增強戰勝困難和知難而進攀登學習高峰的勇氣。當然,自主探索不是盲目地摸索,教師需要給學生以支撐,這種支撐包括學案、書本教材、網絡等等。
自主探索之后要有反饋、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的表現加以點評,共性的問題需要引起特別重視、重點突破,個性問題個別解決。學生對照老師的點評,能夠體現到求知所帶來的成就感,有什么比自己探索獲得知識更快樂的呢。
成功的探索之后,應該給學生一方展示的舞臺,這種舞臺能夠讓學生既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又不能讓學生信馬由韁,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任務學習的教學策略。任務的設計應該緊貼教材,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情境,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對于操作過程則沒有必要進行限制,學生可以百花齊放,八仙過海。學生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學生經過種種努力所過完成的作品需要進行展示,需要老師的評價。就好像畫家畫好了一幅得意之作,需要別人的欣賞一樣。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該進行全面的評價,發現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并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給學生以機會表達自己作品的創作意圖,給他以充分的闡述的機會。
評價的方式應該多樣化,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為了避免評價過程中的隨意行為,教師還應該設計出具體的評價標準。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能夠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并得到恰如其分的表揚,他能不快樂嗎?
這樣,就形成了“情境導入——自主探索——指導小結——任務驅動——評價反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任務為載體,探究為主線,有意識地留給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從不同視角上展示多層次學生的學力水平,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體現素質教育之髓。
參考文獻:
[1]萬華《快樂學習之我見》《都市家教》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