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發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20-02
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產生問題,或從似乎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使學生之質疑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但目前很多教師關注的是“你考了幾分?”而很少問學生“你今天提出幾個問題?”針對這種現象,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質疑情境,通過設置疑問,揭示矛盾,使學生始終處在質疑的思維狀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分層
1.“模仿”質疑
模仿提問是質疑的初級階段。學生對于聽課中不懂的地方、不會做的習題,敢于問同學和老師,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初步按老師提問的方法來提出問題。這一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簡單,就事論事地直接提問,模仿性很強,經過培養和鍛煉,大多數學生可以達到這一水平,如:學生在學習《刻舟求劍》時,就會對文中一些字詞(度、操、坐、反、遽、契、是、惑等等)、句子(何不試之以足、寧信度,無自信也、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意思產生疑問;進而對本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又會產生疑問等。
2.“比較”質疑
比較提問是一個較高階段的質疑。學生往往從已有認知結構出發,有意識地思考問題,比較教師講解的內容與課本或課外參考書的不同或比較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試圖提出一些有新意的問題,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成熟感,如:在《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教學中,由分析課文可知:兩篇文章的作者同為宋代大文豪,都有被貶謫經歷,但文章主旨同中有異,比較以后,提出質疑,學生印象深刻。
3.“創見”質疑
這是質疑的高級階段。這階段學生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往往擊中關鍵,具有“揭示規律”、“獨創”、“發現”三特征,進而能解決實際問題,但只有很少學生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如:通過學習季羨林的《成功》,找出分析閱讀議論文中心論點的一般規律,從而解決在議論文閱讀理解中的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
1.激勵質疑
科學創見始于提問,沒有提問何來創新?因此語文教學中應結合教材適時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著名專家、學者多思多問、自問自答、刻苦努力發明創造的事例,從學習成才的角度說明“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學習《斜塔上的實驗》這篇課文,學習、了解伽利略通過敏銳的觀察和思考,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的錯誤觀點,從而揭示了自由落體運動規律,如果沒有質疑的習慣,一切習以為常,機遇恐怕永遠不會光顧;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培養學生“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放飛想象,積極創新,鼓勵其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2.示范質疑
有人說,中國學生的弱點之一是不善于提問,這句話有失偏頗,但也反映了我們一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學生不會提出問題,源于教師不善于提問題,或者不注意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因此,必須以教師的設問、發問作示范。教學中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用問題當引子,讓學生帶著問題學,隨著問題深入學。如高爾基的《海燕》教學中,先可提問“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么?”“海燕有什么象征意義?”“文中為什么又寫了海鷗、海鴨、企鵝?”……等一系列有興趣的問題,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進而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引導質疑
教師應給學生勇敢提問的機會,除了對敢于向老師發問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外,還應根據課堂中出現的意外情況抓住機會鼓勵引導學生提問。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偶爾出現了筆誤或者知識性錯誤,一旦發現后不要馬上向學生聲明弄錯了,要讓學生看看有沒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有時教師的思維突然受阻,可采取將錯就錯的方法,要求學生提出解答。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怕羞情緒,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古怪、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也絕不能取笑學生、批評學生,應該善意地加以解釋、引導。
三、引導學生質疑的途徑
施教之法,重在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質疑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弄清惑點,清楚地提出問題,在備課和教學中,教師應隨時自然地進行“心理換位“。可設想處在學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問題,當學生沒有提問時,老師可扮演學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學生,我會提出下面的問題……”給學生以啟發,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設置疑問,揭示矛盾,發散疑問等方式,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質疑。
1.創設情境,誘其提問
創設問題情境,努力建立課堂教學的“情緒場”。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誘發學生心底意識,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常運用啟發式、問題式及討論式教學,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運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探究教學手段,巧設疑問,即“經常給學生找麻煩”的方式,促使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進入質疑思維狀態,啟迪創意思維。
如:在學習《醉翁亭記》一文時,對文中出現的二十一個“也”字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分不清,不妨采用小組合作。學生討論:這二十一個“也”字的意義和用法到底有什么不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火花。
2.運用“悖論”,揭示矛盾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在認知學習過程中,是從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發展轉化的,實現該轉化的條件之一,就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方法激發被教育者,使其心理進入非平衡狀態,通過提示“悖論”使學生處于思維矛盾狀態。這些問題頗具特點,在同一問題中往往包含兩種不同的結論,它們的推導似乎邏輯嚴密,證據充足,但結論又互不相容,有矛盾、有分歧或根本對立。比較中必然產生疑問,從而產生了迫切解決思維矛盾的求知動力。
(1)文本——文本中提出“相悖”的質疑
例:《曹劌論戰》學習中,魯莊公是怎樣一個人物形象:愚昧、無能,但是他能夠虛心納諫、盡職盡責、知人善用、不恥下問,可謂雖鄙不頑猶大智。可以說,沒有莊公的允許和支持,曹劌怎樣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統率弱魯戰勝強齊,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由此看來魯莊公也應算一個英雄。、
(2)運用——運用中提出“相悖”的質疑
例:教學《桃花源記》的時候,朗讀教學確實非常重要,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教師領讀、學生齊讀等等,使學生除了領略到《桃花源記》的美之外,更主要的是領會文中重點語句的朗讀方法(錯誤讀法:便要還家;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便扶向路等等;正確讀法:便要還家;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便扶向路等等)。接著,將刪除了標點符號的課外古文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朗讀,而后又點名學生朗讀,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較為容易得掌握了對文言文的句讀。
(3)規律——規律中提出“相悖”的質疑
例:教學《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后,讓學生完成同步檢測練習《不知道的世界》說明方法一題,學生由“說明方法與論證方法、修辭方法不分”,到自然而然按照以下規律分析相應問題——“常用說明方法及作用:①列數字:“準確地”+說明內容 ②舉例子:“充分有力地”+說明內容 ③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內容 ④作比較:“清楚明白地”+說明內容 ⑤下定義:“科學準確地”+說明內容 ”。
3、反思解題,發散質疑運用開放性問題解答,設置解題誤區以及問題變換等方式,通過反思解題,使學生不斷提出新的更深層次的質疑,從而培養思維的獨創性、批判性和靈敏性。
(1)運用開放性問題,發散質疑
在解答開放性題目過程中,或可能引出新的問題,或可能引申推廣出更一般的問題,這些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如: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假如你看見一位老人往京杭運河里傾倒污水,請根據圖示,結合主題,用恰當的語氣對老人進行一番勸說。因此,開放題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設置解題誤區,發散質疑
教學中,針對學生易錯處,有意設置解題誤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培養學生不盲從教師,不盲從答案,善于獨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并糾正錯誤的可貴的思維品質。
(3)運用問題變換,發散質疑
當學生解好一個題目后,可讓學生思考,適當變換題型,看看能否將題目作進一步的推廣與引申。
由上分析可知,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若無疑則盲從,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催化劑。質疑的本質是思索,質疑的效果是深刻的理解,融會貫通,發現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激發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提倡“質疑法”學習,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其可持續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