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金 靜
摘要:教育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不斷促進知識和技能發展的過程,它更是人與人間靈肉交流的活動:它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更是對生命內涵的領悟、對人生價值的叩問。為探討教育意義的回歸。文章借鑒了“人本”教育思想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做出了若干體現該理念的嘗試,由實踐闡述了“人本”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思想課堂教學
什么是現代化中國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設想,他們應具有寬闊的知識視野,博大的戰略心胸,靈動的創造思維,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尚的人格情操。
可是,我們培養了或者正在培養這樣的人才嗎?我們不敢貿然回答,我們需要反省。
一位知名教授深刻地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適應、認識、掌握、發展這個外部的物質世界,放棄了對學生進行‘為何而生的教育,而僅僅致力于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然而,教育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不斷促進知識和技能發展的過程,它更是人與人間靈肉交流的活動;它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更是對生命內涵的領悟、對人生價值的叩問。現代教育給學生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但通過教育,學生獲得的并不是世界的整體印象,而是些支離破碎的知識的堆積,學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知識的壓力,而不是它應當啟發的人生的意義。人在教育中感受不到意義的充盈,于是教育也失落了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如果學習內容對學生沒有什么‘意義的話,學習就不大可能發生”。所以,現代教育的最大命題便是尋找“意義”!那么,在教育的基本落腳點——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是好呢?筆者在上相對枯燥的雷達原理課程中,做了以下嘗試。
嘗試一:用人文藝術來熏陶
在一次周六人文講座中,筆者將講座的題目定為“科學與藝術:在哲學的圣殿里交匯!”的確,科學、藝術與哲學從來都是融合依附、相濡以沫,然而我們卻把它們人為地割裂開來,導致理工科課程的講授就事論事,枯燥乏味。科技是柄雙刃劍,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技術只能告訴我們“是什么”,卻不能解決“應當怎樣”。缺乏人文素養的人“有聰明而沒有智慧,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有文化而沒有教養”,他們自以為掌握了科技,其實是被科技所掌握,他們感情干癟,思想空洞,毫無責任意識,不知道社會把自己帶向何方,也不知道認為什么活著。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劇!
國家教委副主任周源清提出:“我們的業務課應該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包括教書與育人。”“所有的專業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展,即在專業教育中提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人本”教育思想認為,課堂講授應該選擇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輝的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學、藝術內涵,使學員領會科學中的哲理和美學意蘊,對學科有整體把握,發展想象力,促進思維能力,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激發學習的內在興趣,使學習活動得以自覺地持續發生。
在雷達原理課程中,哲學思想隨處可見,“穩定與不穩定”、“結構與功能”等概念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辨證法范疇;雷達體制的變遷體現了物質世界螺旋式發展的客觀規律;雷達戰術的應用更是極盡人類的最高智慧。雷達原理中的許多原則、規律對人生有著很直接的啟示,比如,設備穩定度和復雜性的折衷、提高靈敏度的利弊權衡都揭示著“欲取先與、得失相兼”的為人之道;雷達對抗與反對抗詮釋了“以己之長御彼之短”的做事原則和“道高一丈,魔高一尺”的矛盾發展規律。如果在授課中以這些素材為發散點和收斂點,學生的收獲將是全方位的。
嘗試二:用創造思維來啟發
著名數學家阿貝爾有一句名言:“要向大師學習,而不是向大師的學生學習。”這句話是指我們要學習大師的思想方法,正確的思想方法才是創造的基礎。獨立于人類而存在的外部世界就像一個巨大而永恒的謎,對于這個世界的凝視沉思就像獲得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創造,給人以探索的激情、成功的喜悅,創造,啟發人生命的美麗、生活的意義,充滿創造力的人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善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具有美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傳統教學方法側重于教員的“講清楚、講透徹”,其實,這只不過是更利于灌輸而已。教師在課堂上更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給學生提供進行創造思維的空間與時間、材料與線索。思維理論并非課堂教學的重點,可以作成多媒體資料,供學員自己查閱。對于學生創造的“成果”,要多加鼓勵和認可,也可以記錄下來,作為考核依據。比如,在“雙基地雷達的空間同步”問題上,我們可以從空間同步的三種方式展開,尋找其產生的思路,思考如何將它們創造性地應用在其他方面,從而更深刻地把握同類問題。
總之,要通過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六經當注我,我何注六經”的自信,“放之彌于六合,卷之不盈一握”的美妙,讓他們的思想在廣闊的世界中自由馳騁,從哲學、科學、藝術各個領域中汲取營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托身心與世界,寓美感于人生。創造是智慧的聲音,它呼喚著人們在奮斗中開辟出前進的道路,推動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以優美的境界凈化心靈,美化人生!
嘗試三:用廣泛交流來塑造
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要教學生懂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與依賴性,更好地了解他人和整個世界,相互關心,平等交流和和平共處。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社會性。社會心理學也進一步證明,個人一旦脫離他人、群體和社會,無論其心理方式和行為方式均會受到極大影響,甚至無法生存。人與人存在著特殊性和差異性,只有通過交往才能相互承認、理解、達成共識,并且在交往中超越自我,在自我的不斷開放和更新中,與他人、社會和世界達到融合、溝通和理解。
課堂上的交流包括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育要進行一場師生關系的解放運動,使師生之間不再相互疏離、退避,讓師生雙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務。教師應該是向學生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自己的完整性、創造性影響學生的人。教師的功能更多地在于創造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使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特別是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和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任何先進的傳播媒體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教師能夠創造富有情感的學習氛圍。
一個人將成為怎樣的人,這有賴于他在與人交往中的表現,有賴于這種交往會激起他什么樣的思想,以及這種交往會把他的志趣引向何方。課堂學習應當引導學生學會經驗共享,學會合作,消除個人中心,在交往中發現自我,挖掘潛能。與他人達成共識,團結協作。如果學生感受到他們在一起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東西,交往就能使他們變得高尚起來。
課堂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包括提問和解答,問答的雙方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但“人本”教育思想認為,任何問題的答案都有相應的背景和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不應該孜孜以求“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應當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尋求答案的能力。最有益的交流應當是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和教師對這種反應的鼓勵和啟發,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和理解。
在雷達原理課程中,我們把一個班的二十五名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提問發言以小組為單元,由小組選擇發言代表,其他人進行補充、完善。目的是使學生始終感覺到在一個集體中學習,個人既是獨立的,又是與他人相關的。“課前微型講座”由各小組輪流組織,講座內容主要是與近期課程相關的課外資料,也可以是需要引起大家關注的問題。收集資料、回答問題的工作由小組共同完成。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說:教育者應廢除傳統意義上teacher的角色,代之以facilitator——促進者的角色,其任務是: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人本”教育思想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進而將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精神領域的發展納入教育目標之中,通過課堂教學的人文熏陶、思維訓練和交流活動來實現素質教育,力求揭示、宏揚教育的本質意義。毋庸置疑,“人本”教育思想表達了教育者一個美好的愿望,它的實踐目前尚不完善,也存在很多困難,但這是一個神圣的、崇高的、輝煌的理想,如果本文能啟發大家認識另一種教育觀念,筆者也就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