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樂
摘要:孩子的發展變化是受后天的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環境因素影響的。每個孩子的言行無不打下了家庭的烙印。常言道:治標須治本,教育要從源頭抓起。開展家教現代化實驗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真正是利家、利校、利國、利民的大好舉措。為了使家教工作深入人心,我們家教工作改變以往單一的說教,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型活動。
關鍵詞:家教現代化實驗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改革,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教育問題、安全問題等諸多因素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困擾著學校的教育教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成人,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如:留守兒童、空巢家庭、心理不健康兒童、甚至是問題孩子等。開展家教現代化實驗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真正是利家、利校、利國、利民的大好舉措。
下面我來談談在家教現代化實驗工作中的做法與體會:
一、摸準病因,對癥下藥
我班的秦明同學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家庭條件優越。可自私、任性、唯我獨尊的品行也伴隨著他,學習成績時好時壞。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平時工作時總懷著隱憂。“決不能讓這棵幼苗長歪了。”這次正趕上家教現代化實驗活動的春風吹來,我來到了秦明家,和他的爺爺、媽媽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終于對秦明有了詳細的了解。秦明是家里的長孫,也是家里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他是疼愛有加,爸爸、媽媽對他也是百依百順,毫不夸張地說,是要星星不給月亮,不然他就“不幫爺爺吃飯或不幫媽媽念書”。
了解情況后,我再三考慮,決定從和他交朋友人手來引導、幫助、端正孩子的品行。大課間時我和他打球、做游戲;放學后我和他同路,邊走邊和他聊天。在交朋友中發現秦明喜歡看小人書,我不禁靈光一閃,何不以此為突破口來解決問題呢。一天放學路上,我問秦明:你喜歡看書嗎?喜歡呀!他欣喜地回答。于是,我從學校的圖書館里給他借了《雷鋒的故事》、《童年》、《自私的猴子》、《樂于助人的小白兔》等故事書和連環畫,并告訴他要愛惜圖書,看完后把這些書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講給我聽,以后我還會借書給他看,秦明愉快地接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秦明終于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與雷鋒、高爾基相比,自己簡直是生活在天堂。慢慢地,他的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平時不知如何下手的作文現在也寫得生動有趣了,以往愛和同學們追逐打鬧的習慣被愛看書的習慣代替了,見到老師也能主動問好,同學有了困難他積極幫助,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主動捐款50元錢。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決定趁熱打鐵,育好這棵幼苗。放學路上,我問秦明長大了準備干什么,他說:我要像楊利偉叔叔那樣開航天飛機!好,有志氣!我接著說,楊利偉叔叔是受大家尊敬的航天英雄,他不僅有勇氣,有膽識,更主要的是有知識、有文化、有紀律。秦明說:我要向楊利偉叔叔學習!我說,對!從現在起就要刻苦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增長才干,長大了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更多、更好、更大的貢獻!秦明聽了認真地點點頭。
二、抓住源頭,防治根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的發展變化是受后天的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環境因素影響的。每個孩子的言行無不打下了家庭的烙印。常言道:治標須治本,教育要從源頭抓起。為了鞏固成績,擴大戰果,避免出現“5+2=0”現象,我決定雙管齊下,對秦明的家庭施以影響。
于是我再次來到了秦明的家,由于我的做法和秦明學習的進步得到了秦明爺爺、奶奶及家人的認可,所以我們的談話就更加隨和了。我從孩子在家里的吃、穿、睡、玩談起。首先我說“吃”。現在我們家庭富裕了,孩子吃好點,增強營養,對孩子生長發育有好處,這無可厚非。但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吃獨食。偏食、挑食不利于孩子營養的均衡吸收,也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吃獨食會養成孩子自私,不顧別人的毛病。你怎么指望孩子長大后會關心別人、孝敬長輩呢?再說“穿”。孩子還小,穿著應體現小學生的身份,穿戴整齊、大方、美觀就行了。不要穿奇裝異服,更無須攀比穿名牌。不能從小養成孩子奢侈、浪費、講排場的壞習氣,以后長大做事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不知道勤儉節約。古語說得好: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在“睡”的方面一定要科學合理,既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又要養成孩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睡懶覺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會養成孩子做事邋遢、懶散的毛病,做事嚴謹、干練、朝氣蓬勃更無從談起。說到“玩”,家長們都比較謹慎。常言道:玩物喪志。對!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轉型期,我們不能讓孩子玩上歧途。但健康有益的“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課,我們要讓孩子在玩中長身體,在玩中愉悅身心,在玩中學會技能,在玩中增長知識,在玩中學會互助,在玩中建立友誼,在玩中學會創造。
我們家長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度的愛那將是對孩子的害。我們不能把孩子培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我們要把他們教育成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來的世界要靠他們去創造。因此,我們有義務給他們多創造鍛煉的機會。煉就他們堅韌的翅膀,打造他們不屈的脊梁。在離開秦明家的時候,我給他的爺爺留下了《現代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教育100問》兩本書,他們全家對我表示萬分的感激。
三、搭建平臺,溝通心靈
常言道:澆樹要澆根,交人要交心。為了使家教工作深入人心,我們家教工作改變以往單一的說教,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型活動。如我們以家長學校開課周為契機,搭建平臺,讓家教經驗得以交流,讓家長心靈得到震撼,讓家庭親情得以延伸,使家教觀念科學轉變。在每年一次的“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上,秦明的爺爺說:我們家長疼愛孩子,把自己累死累活攢下的錢花在孩子身上,他們卻不領情,不知道珍惜。我家平時吃飯時總是先把雞呀、魚呀、肉呀夾到孫子的碗里,有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夾起一塊雞大腿正準備放進孫子的碗里,可做夢也沒想到,他竟然一扭頭,氣嘟嘟地說:“哼!你們都不吃雞大腿,每次叫我一個人吃。”一家人哭笑不得。事后我就在想。是啊,再好吃的也有吃膩的時候,糖吃多了,愛過頭了,都會害了孩子。還有一次,我兒子從北京回來,帶回一盒果脯,我老伴打開后嘗了一口,這下不得了,孫子滿地打滾放賴不起來,非讓奶奶吐出來不可,萬般無奈之下,奶奶只好跑進廁所裝模作樣地干嘔,這才平息了此事。事到今日,我一想起這事就心痛,孩子吃獨食、自私、不尊重長輩都是我們自己慣壞的,到后來,自己釀的苦酒只有自己喝。
張潔家長說:現在孩子少了,生活條件好了,處處事事都依著孩子,不讓他們吃苦受累,更不讓他們受委屈,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給了孩子,稍有不如意,她就“不幫你念書,或不幫你吃飯”。似乎他們生下來就是為了享受的,而不知道還要學習、勞動、做人、奉獻。因此,我覺得我們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玩好,還必須讓孩子懂得他們還要做更重要的事,這些道理同樣只有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知之。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負責任的家長,作為真正會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務必教育引導好孩子人生旅途的每一步。
其他的家長也紛紛發言,他們表示深有同感。大家一致認為。轉變家教觀念,科學教子育人,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我想對您說”的主題班隊會上,孩子們吐露了自己的心聲。秦明說:“老師讓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在家里媽媽從來就不讓我做,還說:‘你還小,碗打爛了,手扎破了怎么辦?衣服、襪子你不會洗,洗不干凈。也許,我現在是洗不干凈,但你不讓我干我永遠也不會干,永遠也洗不干凈;從小到大一遇到冷天媽媽就非把我裹得嚴嚴實實,生怕我著涼,造成我現在的免疫力下降,稍有風吹草動我就感冒咳嗽;怕我摔傷、扭傷、碰傷,爺爺從不讓我和別人打籃球,更不讓我踢足球,造成我的體質差不說,體育成績也比不上同學們。”
同學吳小鵬說:“爸爸、媽媽把我們當成籠中的鳥來養,我們怎么展翅高飛?把我們當作盆中的花來護,我們怎么能經得起雨雪風霜?把我們當作庭中的樹來栽,我們怎么能高聳入云?”……
這一句句、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吶喊,讓到場的家長們猶如醍醐灌頂,如夢方醒。他們有的自責,有的上前摟著孩子泣不成聲。
四、不斷探索,任重道遠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心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義不容辭地沖鋒在前,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努力開創家庭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