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納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而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導致高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普遍較差,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文章通過對高職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和實踐教學形式及內容的分析,提出了加強高職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技能素質實踐教學
跨入新世紀,我們將面臨和經歷許多人類未曾體驗過的新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職業技術教育與高素質人材的培養將起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和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際教育界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學生本身技能及其與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探討。
一、高職生需要怎樣的技能素養
以往職業技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某種行業內的專業技能、操作技能或實用技能,這種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正如美國職業教育界對此的看法:“如果單加強職業教育,可能學生一出校門,社會就不承認他的職業技術符合需要”。的確,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應用,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引起了失業的增加,職業流動性的加快,使大量原有技術人員和現行技術人員以及學校專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都受到沖擊。社會所需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單項技能或知識疊加型人才。而是全面發展的、具有學習技能的、能很快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的人。
關于高職生應具有怎樣的技能問題,國際職教界已普遍達成共識: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應該擁有適應社會變化的技能,應掌握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能、方法技能和社會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在瞬息萬變的職業變化中“以變應變”、“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國際職教界要求:“教育應該幫助青年人在謀求職業時有最適度的流動性,便于他從一個職業轉移到另一職業或從一個職業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這種關鍵技能所強調的并不是某個專業或某種職業領域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所有職業共同具有的解決問題的技能和在社會中交往的技能,是對傳統職業技術教育技能觀的補充和發展。關鍵技能的目標是提高個體對職業流動的適應性,可以說,它是順應學習化社會要求的新興教育思想。同時也是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關鍵技能所關注的并不是一系列特殊的職業技能和知識,而是強調培養學生的事業心、開拓力、創新力以及在組織中共同活動的技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掌握這些技能?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數學實踐活動尤為重要。首先,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從事數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處理等一系列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能提供學生發展教學實踐技能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教學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并通過親自動手、動腦、動口等一切操作活動建立課程概念。可以說,學生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現表述,最終選擇最佳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選擇材料、運用材料,通過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目前的教改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即學生通過承接和完成某個具體項目、任務,來掌握專業技能、方法技能和社會技能。這種課堂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運用技能的重要場所,通過小組活動、師生互動,使其相互交流,積極參與,通過對數字信息的認識和計算、檢驗和解釋以及表述和呈現三方面的實踐,主動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從而增進對課程的理解和信心。
二、加強高職畢業生綜合實踐教學管理
畢業生綜合實踐教學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學生應用所獲知識、技能和技術的一次綜合訓練,旨在達到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或“近距離”的培養目的。我們的高職教育是以職業與專業為依托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據此,畢業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把所培養的人才分成兩大類:一是生產、建設及其管理類技術應用性人才,二是服務及其管理類技術應用性人才。兩類人才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及具體要求。因此,我們要在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組織教師、行業主管部門專家和企業專家共同確定本專業相應崗位的應職應崗能力要求,這同時也成為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基礎工作。新生入學時,學校通過“雙師型”教師開展講座和參觀歷屆畢業生實踐成果等形式進行啟蒙教育。經過入學專業課程教育,學生可以初步確立崗位意向;經過專業學習,可以結合用人單位需求逐步明確崗位志愿及其要求,盡可能按“擇業定崗”的要求使學生進入畢業綜合實踐教學階段,對最后尚不能確定就業崗位的學生,可視情開展以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的綜合訓練。
我們還要根據學生參加畢業綜合實踐的實際情況,由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草擬,經教研室主任、系領導審定,下達畢業綜合實踐任務書或崗位操作實習指導書。經過一個學期的崗位實習以后,學生要提交畢業實踐成果。相關學生還應提交參加實踐工作后所撰寫的技術應用論文。各項任務完成以后,學生和指導教師應整理、匯總相應的成果和材料,包括畢業實踐任務書、技術應用設計說明書及附錄材料、崗位操作考核證明及成果材料、技術應用論文等,然后接受答辯和績效評價,最后立卷存檔。畢業綜合實踐教學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實習為途徑、以畢業設計(論文)為基本成果、以提高畢業生應職應崗能力為主要目的的過程教學。其一般程序為:前期啟蒙教育及準備、畢業實踐課題的選擇、實踐任務的下達、崗位實習、文獻資料收集、畢業實踐成果文本的撰寫、課題答辯、成績評定和檔案管理等。與以往的畢業設計(論文)相比,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的范圍更廣,意義更大。
但在目前探索高職畢業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時有這樣幾種現實矛盾:一是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的矛盾——高職教育首先要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需要,進而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職教育現階段還屬于生計教育,而高職教育界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觀念尚未真正扎根,因而在教學行為上,各種課程爭搶教學時間的現象仍有存在,適用高職畢業實踐所需的教材尚缺少。二是教學要求與崗位要求的矛盾——高職教育為突出其“高教性”,因此強調要以學科為依托、以專業為基礎來實施教學;而社會用人單位則要求強化實用性,要求切實培養學生的應職應崗能力。三是培養目標與資源條件的矛盾——高職院校現有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訓條件等和人才培養要求差距甚大。總之,要實現“零距離”過渡絕非易事,需要花大氣力。目前學校的綜合技能的培養不能靠某一門學科的教學來完成,而是需要全體教師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用整體的力量來進行培養。要求各學科的教師都要樹立起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意識,自覺地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我改善、提高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人交流合作的技能及專業技術技能運用、信息技術技能等。更重要的是,關鍵技能的培養應該從學前教育階段開始一直貫穿到職業前或伴隨整個職業生涯的教育和培訓之中。
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是促進全民教育的實現,不僅在于培養生產技能,更在于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一項對“輟學者”研究的重要發現表明:學習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力量。而在培養學生成為有效率的、熟練的和有能力的工人的時候,必須同時培養他們成為有生產性和負責任的公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明天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