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民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現階段的中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強烈渴求得到家長、老師以及社會的承認,他們往往有著很高的理想,卻很少考慮現實的困難,做什么都想一蹴而就,追求立竿見影,而很少以理性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因此,在進行正常教育活動的同時滲透理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學科承載的內容太多了,教師應該有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義無返顧地承擔起來。語文教學是在學生潔白的心靈深處打下亮麗的精神底色,這應該是語文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目標之一。讓學生在生命體驗中增長智慧,讓理性幫助學生珍惜學習、珍愛成長、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一、對教學經歷的反思
我是一位以傳統教育模式奮斗并有所收獲的教師,在素質教育呼聲中走上了工作崗位,就教于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學校。在工作中,盡管我也隨聲附和過“素質教育”的呼聲,可是,自己的做法一直跳不出傳統教育的經驗和方法,并且,大量的時間是在鍛煉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上課只滿足于完成參考書所規定的教學任務,考慮較多的是如何給學生傳授信息,以陳述的形式教授知識,忽略了“把各種問題置于某種條件中,并把問題置于其未來情景中,從而使學生能在其答案和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聯系”。雖然我所任教的班級的語文成績一直優秀,但反思使我認識到,我只是“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不自量力地說,只是“技”的層面,遠沒有“道”的境界。
近些年,隨著對教學的體會越來越深,對教材把握得越來越細。對農村學生心理了解得越來越多,加上年齡也超過了“激情四射”的階段,從而開始了對教學的理性思考。教學真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是一種學生在教師的榜樣力量影響下的對知識自我渴求的活動。教師要靠理性進行教學活動,傳授給學生興趣、學習力。于是,我本著“教無定法”的原則,把自身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學生,以期對學生終身有益。我試用了很多教學方法后開始意識到:單純地照搬別人的方法是被動的。于是,我嘗試著用自己認識到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付諸教學實踐,從中篩選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
二、對語文的粗淺認識
前輩們把語文定義為“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等。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影響語文的傳承功能、“啟蒙”功能、工具功能、教育功能。語文的傳承功能就是承載中華文明的功能。“啟蒙”功能就是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其他各門學科都需要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傳播和記錄,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功能就是語言和文字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進行交流的工具,是人們生活、勞動的記錄符號。語文所承載的思想教化、品德修養、陶冶情操等就是它的教育功能。
應該知道,語文承載的內容很多,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語文進行闡釋,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教無定法”也就順理成章了。傳授同樣的知識,教師何不用最快樂的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教師何不在快樂中體驗“為人師”的美感?快樂使人聰明,聰明使人理性。如果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他們必將會明確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提高學習力,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內容,自主調節心理偏差,自我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樣就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了。
三、具體做法
(一)做學生的語文“教父”
1、用自己對語文的熱情感染學生。以教師的語文特長給學生最好的第一印象,“愛屋及烏”。讓學生由喜歡語文老師進而喜歡語文。重視第一節課,我通常把第一節課安排成“個人朗誦會”、“古文化知識講座”、“文學評論”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帶領學生走進五彩繽紛的語文天地。
2、自主安排授課內容。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只是一個線索,教師應把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簡化之后細化。
3、確立自己的語言風格。得到學生認可的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喜歡相聲、小品,就可以用幽默裝載語文知識;喜歡詩歌就用詩化的語言表述語文的內涵;喜歡“山藥蛋”,就大膽地“通俗”。總之,要以健康的語言“包裝”所傳達的知識。教師要像“教父”那樣導引學生走向圣潔的語文。
(二)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學習語文
俗話講“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比如,在進行議論又寫作教學時我用了一個學生事例:高考結束了,一位女生哭著向老師說:“老師,我考砸了!語文不難,可不是我的強項;數學很難,我有三道大題沒做;理綜卷有兩道物理題沒做完;英語本來是我的強項,可是又出了點馬虎錯。看來,我只能復習了。”分析:我們抱以同情。但是,這位學生的肺腑之言證明了一個道理——好文章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老師,我考砸了!”——開門見山;“語文不難,可不是我的強項;數學很難,我有三道大題沒做;理綜卷有兩道物理題沒做完;英語本來是我的強項,可是又出了點馬虎錯。”——緊扣開頭分項表述;“看來,我只能復習了。”——得出結論。
留心本身就包含著理性的成分。得到理性認識的學生就能夠運用理性思維解決類似的問題。比如在寫作話題作文“雨中,那一縷陽光”時,就可以運用理性思維從生活、自然、歷史等方面尋找寫作素材。生活類:“雨中,那一縷陽光”就是把慵懶的你從被窩中叫醒的那一聲雞啼;自然類:“雨中,那一縷陽光”就是落在燥熱大漠中的一滴甘霖;歷史類:“雨中,那一縷陽光”就是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心中堅定的信念。
(三)胸懷語文,教無定法
教壇前輩在實踐中發現了很多好的授課方法,新課程標準也在不斷地豐富著這一內容。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但是,如果一味迷信這些,跳不出這個圈子,那將是語文教學的損失。魏書生老師用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駕馭課堂,洪鎮濤老師以出眾的朗讀感染學生,于漪老師以深厚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學……所以我主張:只要心中有語文,教師可以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縱橫馳騁,神思飛揚,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語文環境,語文教學很需要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做法。所以,一定要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有效”,或者說我們做“有效”的教師,用激情喚醒學生的熱情,用探索激起學生的期望,用準確的知識和理性的分析給學生以信任,用理性的浪漫主義教育方法裝點課堂。
四、語文的任務
(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發展,為廣大學生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技能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但隨之而來的一些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如果學生在生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得不到及時指導。就會導致一些學生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價值。生命教育的
內涵包括從肯定、珍惜個人自我生命價值,到對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動與倫理關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嚴、信仰的探討;它是以人的個體生命為本位,根據個人發展需要確定教育目標,達到人的“自我實現”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生命美的價值,特別是要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語文課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陶冶心靈。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力
學習力是現代人基礎性的文化素質,它主要由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的。具有學習力的人就是善于學習、智慧學習、理性學習的人。學習就是在實踐中通過對世界和知識的理性認識轉換成自身的能力,這一過程往往表現為“頓悟”,在學習活動中從未知到已知再到“頓悟”的飛躍就是智慧生成的過程,而理性貫穿始終。讓理性和智慧走進課堂,重視學生學習力的生成,使知識與智慧結合,直面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這樣,才能使課堂文化充滿活力,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一旦智慧的學習轉化為學習的智慧與學習的藝術,就可以加速學習力的生成,就可以使課堂步入高效率、輕負擔、高質量的佳境。
(三)提升閱讀品位,構建精神家園
閱讀品位和閱讀范圍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人所表現出來的氣質。語文不是要求學生完美無缺,而是通過學習更加熱愛語文,進而更加熱愛祖國悠久的歷史、精深的文化、優良的傳統。北京13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王大堃老師做得非常好。他說:“中國語文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是一門具有豐富內涵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學科,是一門與社會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學科,是一門體現人的綜合能力的學科。”他又提出“助閱讀”概念,在學生現有的原始閱讀基礎上,利用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給予有效幫助,引導他們從自發閱讀上升到自覺閱讀,進而發展到高雅閱讀。
受到健康、高雅作品熏陶的人一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理性的人,這樣的人是適應于社會,服務于社會,有益于社會的。精神家園,從某種角度上說是在提升閱讀品位的基礎之上構建起來的,只有理性思考者才能真正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同。理性加能力成就事業,理性加親情成就家庭,理性加思考成就精神家園。
總之,從學科教學來看,教師從“管理者”的角度營造課堂氣氛,通過師生互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課堂品德,完成既定任務,培育理性之花,為中華文明打造未來的繼承者和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