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靖
【摘 要】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
【關鍵詞】愛國主義 愛國精神 憂患意識
時代在不斷進步,教育是發展變化的,觀念是在不斷更新,新課程改革的啟動勢在必行。在課程改革中應更關注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江澤民同志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宏大事業。學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理應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方能收到實效?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我認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從實踐出發、從生活出發、從時效出發。
一、從實踐出發
課堂教育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作為教育者,必須在課堂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掘分散在課文中的祖國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中深厚的愛國因素,喚醒受教育者深沉的愛國思想和濃烈的愛國情愫,對學生進行民族的優越感、憂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
1.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諸如被馬克思高度評價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發明”,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為人類文化源頭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莊哲學、孔孟儒學等等,從中學生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物質文明史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優越感受。
2.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諸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屈原)式的仰天長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的熱烈呼號,都表達了先賢諸哲對罹難祖國及其命運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種蒼涼的憂患意識,貫穿于整個中國文化傳統之中。以憂國憂民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和內容,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3.培養學生為了祖國的新生和發展而舍棄個人一切的使命意識與犧牲精神。“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這種充滿悲劇美的千古絕唱,頗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愛國熱血。應當說,在面臨民族生死存亡、“小我”與“大我”兩者之間必擇其一的關鍵時刻往往最能迸發出愛國主義激情。
這樣旨在蓄養愛國主義激情的課堂教育,就能使學生對祖國燦爛文明、壯麗山川在生活動潑、富于創造的內心體驗中獲得巨大的滿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華成作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驕傲感受,樂意為這個多民族的團結而犧牲私利,奉獻所有。久之,這種“犧牲”、這種“奉獻”也成為個體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為實踐人生最終價值的理想境界,愛國主義教育就步入了一處終極的大化之境。
二、從生活出發
提起愛國主義教育,有人認為是不切實際空洞的大道理。其實不然,“經微之處見精神”,在我們的生活處處都不乏愛國主義的高尚之舉。當我們隨手關緊水平考試籠頭,拉熄了“長明燈”;當我們向處于困境的同學院伸出援助之手;當我們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錢,為貧困山區的人們獻出一件寒;當我們畢業后回到家鄉破舊的三尺講臺;當我們學成回國,報效祖國之時……當我們默默地,很自然地做著這一切的時候,不下體現了我們對社會也是以國家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受嗎?只要我們時刻記住自己是中國人,那么愛國主義就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
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愛國主義這一大概念具體分解成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細節,使學生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體現愛國行為。自己也能做一些對國家有益的事情。如針對部分學生扔饃倒飯現嚴重,學校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訪問敬老院老人們。老人們講到了自己童年時期吃野草,喝稀粥,忍饑挨餓,不少人活活必死的血淚史和新中國人民所過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同學們為國家的富強,要珍惜每粒糧食,教師在最后總結:“我們國家有一些地區的人們還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如果我們全國每人節約一分錢,一粒糧,就可以為國家節約一千余萬元錢和幾十噸糧食。”這樣學生就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認識。
三、從時效出發
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這“東風”主要是指“大氣候”(國際國內形勢、重大節日等)和“小氣候”(學校、班級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如今年伴隨著“七·一”這一歷史性日子的來臨,愛國主義熱情在中華大地激沸,在海內外億萬華夏子孫心中涌流,學校就可以抓住這一契機,開展多種形式的以“憶百年史,激愛國情,立強國志”為重點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象“雪洗中華民族恥辱的壯舉”主題報告會、“迎香港回歸”主題班(隊會、“香港知識問答”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實現民族振興的奮斗史,進一步激發我們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再如結合日本文部省屢次篡改教科書、歪曲日本侵華史的卑劣行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不僅進一步了解到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和深重災難,加深了對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他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到生動、有吸引力,就應當研究社會大氣候、學校小環境,抓住熱點,不失時機地開展針對性教育,方能收到實效。“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愛國情懷,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他的偉大實踐,更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輝榜樣。讓我們是他那樣,把愛國之志化作報國這行,把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廣大學生培養成具有深厚愛國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作者單位:河南省登封市直屬第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