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梅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文化人才
復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點是多才多藝,能夠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培養和造就大批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基層文化部門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知識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培養方式的新變化
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對社會現有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文化單位文化人才的素質及培養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由重視學歷向重視能力轉變。知識經濟下需要大量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出來的既有知識、又有能力的“能力型”文化人才?;鶎游幕块T的用人也要“既注重學歷、更注重能力”。吸納人才要更加慎重,要通過多方考察,科學測評,筆試和面試并舉,對人才的素質、能力、專長和潛能等作出科學的、量化的考核和評價,在“公正、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下挑選人才。人才培養正從注重學歷教育向注重人才的自身能力開發、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質轉變。
二是由培養單一型人才向培養復合型人才轉變。知識經濟時代文化人才的特征,就是素質復合化。復合型文化人才既可以是藝術家同時又是管理專家,既懂得業務知識,又懂得戰略策劃和財務管理,既懂國內的法律、政鐿又懂得國外的法律、法規,既具有獨立的科研創新能力,又具有將知識轉化為商品的能力。因此,我們基層文化部門對人才開發的重點也將要從單一型技術人才培養向復合型人才開發轉變。
三是由重視人的顯能開發向重視人的潛能開發轉變。人的能力分為顯能和潛能,顯能指人為生存而具備的種種基本技能,是多年開發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潛能相對于顯能而言蘊含于基本技能之中,能因開發而產生物質或精神的財富。因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基層文化部門要在注重開發人才顯能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挖掘人才的潛能。
四是由被動培養向主動開發轉變。當今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既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基層文化事業發展也是一樣,也要遵循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每個文化人才都將在競爭中尋找和實現自身價值,如果不思進取,被動地等待,將在今后的競爭中失去優勢,最終被社會淘汰。這就迫使文化人才要增強學習主動性。主動更新知識、不斷“充電”,人才開發也隨之由被動開發轉變為主動開發、自我開發。
五是由僅在黃金階段學習向終身學習轉變。知識經濟下人才資源開發始終處在一種不斷“充電”不斷“放電”的動態開發過程中,從“零歲方案”到老年人才的“第二次開發”,說明了文化人才終身開發的時代早已開始。
六是由課堂培訓向遠程教育轉變。隨著多媒體技術、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使用和逐漸普及,文化人才開發培養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單一的班級集中教學向分散化、多樣化、靈活性教學方式轉變。由面對面地由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來獲得知識的近距離教學向更多地依靠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來獲取知識信息的遠距離教育轉變。
基層文化單位人才現狀與知識經濟時代文化人才要求的新差距
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及時代的局限,某些原來培養的文化人才多是專才,品格優秀,業務精湛,但是卻缺乏復合型人才的豐富知識和多種技能,當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他們往往跟不上時代步伐,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
第一,高端文化創意人才匱乏,跟不上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有關專家根據調查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涵蓋了文化演出、出版發行、版權貿易、影視節目制作和交易、動漫與網絡游戲研發制作、文化會展以及古玩藝術交易等方面,成為眾所矚目的文化產業新的熱點,但與這種熱點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文化創意人才的嚴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不利于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也不利于和諧文化建設。
第二,基層文化隊伍知識老化,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之外,更離不開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區級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然而很多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狀況卻令人擔憂。目前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員不少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事文化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人年齡和專業知識趨于老化、思想觀念較為陳舊,對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基層文化工作缺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難以開拓創新、有所作為。新增的文化系統從業人員也有些專業不對口、能力欠缺,難以勝任新時期的文化館工作。
第三,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緊缺,嚴重制約基層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現在不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存在經營管理人才數量偏少、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缺少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缺少具有較強的科學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的優秀文化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經營領導人才,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擅長策劃和市場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外向型經營人才短缺。人才的緊缺,嚴重制約著一些地區基層文化的繁榮發展,制約著文化競爭力的培育、孵化和釋放。
適應知識經濟形勢,大力培養復合型文化人才
在我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千百萬復合型文化人才,復合型文化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重視。今后我們應該適應形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培養高端人才。
第一,發揮高等院校的搖籃作用,改革教學體制和教學內容,大力培養復合型文化人才。首先要繼續辦好傳統文化藝術院校,調整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營造有利于復合型文化人才的成長環境。同時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院校增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2004年1月,山東大學、云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青島海洋大學等院校首次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授管理學學士學位),就很受歡迎。
通過上述課程的系統學習,尤其是原理教學和大量的案例教學,使學生畢業后,既能從事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又能在宣傳文化系統、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業各個行業(如廣播電視、報業出版、網絡游戲、文化旅游、演藝、文化貿易與投資、文博、廣告等)的綜合管理層中,從事相關的實際工作。此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也可在國際文化交流公司、中外文化交流和演藝公司、海外文化產業集團(中國部)等單位從事項目策劃、運作、中介工作及中外文化產品交易業務,在銀行、金融、證券的文化投資業務方面、在海關的文化產品監理方面從事管理工作等。
第二,要根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引進復合型文化人才。要認識到引進具備復合型、創造型、協作型素質的人才將是我們文化單位發展所需的關鍵文化人才,為文化隊伍的肌體增添新鮮血液。
第三,要加強現有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幫助其提高素質,使其趕上時代發展步伐?,F有的基層文化工作者雖然專業單一,但有良好的基礎和許多有利的條件,要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習慣,使自己盡快成為復合型人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第四,要不斷加大培養創造型文化人才,尤其是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在人事制度上要改變過去那種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做法,應多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為創造型人才。要造就創造型人才,還要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以促使人才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長豐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