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劍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不論是對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改善我省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至關重要。建設生態文明,是我省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正確把握水資源生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系,對于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省水資源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重要資源。保護節約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1我省水資源基本情況。我省地處世界三大連片喀斯特發育區之一的東亞片區中心,是四川盆地與桂中丘陵間的一個強巖溶化高原山地,為我國西南巖溶山區的中心區域。根據2007年貴州省水資源公報,2007全省平均降水量1160.0毫米,折合年降水總量2043.514億立方米,屬平水年份。全省地表水資源總量1054.622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598.6毫米,地下水資源量為259.89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649立方米。
2我省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全省總供水量為98.0252億立方米,以地表水供水為主,約占總供水量的93.17%。其中,長江流域總供水量為72.0516億立方米,珠江流域總供水量為25.9736億立方米。
全省總用水量為98.025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為48.266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9.24%;林牧漁畜用水量為4.5732億立方米,約占總用水量的4.67%;工業用水量為31.792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2.43%;城鎮公共用水量為0.842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0.86%;居民生活用水量為11.9888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2.23%;生態環境用水量為0.561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0.57%。
全省總耗水量為43.521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耗水量為27.2858億立方米,林牧漁畜耗水量為3.7037億立方米,工業耗水量為4.5840億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耗水量為0.6739億立方米,城鄉居民生活耗水量為6.4683億立方米,生態環境耗水量為0.4493億立方米。
根據全省社會經濟資料對各項用水指標進行分析,人均用水量為246立方米/人。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為“66.1立方米/人,貴陽市為73.0立方米/人,畢節地區、黔西南州為54,8立方米/人,其余各市、州、地為65立方米/人以上。全省農灌畝均用水量為558立方米/畝。最大為黔南州623立方米/畝;最小為銅仁市351立方米/畝。2007年全省平均水資源利用率為9.29%,但各市、州(地)水資源利用率差別較大:最高的為貴陽市,達21.83%;最低的黔西南州為4.68%。
二、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的內容及成效
如何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遵循自然規律,維持河流、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關系到我國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大局。加強水資源生態建設,合理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對于落實環境立省戰略,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原因,以及由于水資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且城鎮工業區等由于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的大量排出導致水污染嚴重。因此,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繼續擴大,下大力氣治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屬于荒漠化范圍內的退化土地,防治水環境污染等,就成為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
2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的主要成效。近年來,我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在水資源生態建設方面做了大量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加大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為重點,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問題;二是圍繞建成農村人均0.033hm,(0.5畝)旱澇保收基本農田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抓好各項水源工程建設;三是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四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五是作好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為水利工程建設和發展打好基礎;六是貫徹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審查工作管理規定》,把水資源論證作為指導建設項目合理布局,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工作,建立完善水利法規、規章,保障水利工作順利開展等,七是開展了《巖溶地形水土流失防治對策研究》、《貴州喀斯特地區小流域谷坊水源開發技術措施研究》、《基于DEM的巖溶地區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應用研究》、《貴州省水資源安全系統模擬及其對策比較研究》、《巖溶地下封堵成庫研究》等科研工作。完成了貴州省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利信息化發展狀況調查及發展狀況報告編寫工作。八是完成了全省水庫安全普查,編制了病險水庫專項規劃。
3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等多種原因,我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必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是水資源短缺嚴重而浪費也嚴重。第一,時間分布不均衡。每年70%-85%的降水量集中在4-9月的汛期,且大多以洪水形式出現,直流入河流難于利用。第二,地區分布有影響。我省地形地貌為典型的喀斯特山區,降水和徑流受地形影響變化很大,水資源很難儲蓄和保存。第三,水資源天然時空分配與經濟產業結構布局及需水要求的不一致。這使得水資源難于有效合理利用,季節性、局部性缺水時有發生,也導致了我省水資源的主要自然災害:洪、澇、旱災。二是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不順。由于存在多部門管理水資源,目前我省普遍存在的水量與水質分開、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開、農村和城市水事分開管理的體制,影響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節約、配置、治理和保護的有機統一,難于實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水利設施尤其是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現象十分嚴重,農民積極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機制尚未建成。四是飲水安全問題嚴重。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我省用水量基數也在不斷增大,產生的廢污水排放量相應也增大。浪費性用水導致的大量廢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污染的治理成本及難度。五是水污染問題日益加劇。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仍然較低,大量未經有效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水體,致使江河湖庫水生態環境惡化,對地下水水質也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現對我省水資源生態建設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全面綜合規劃,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量、質并重,城、鄉
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統一管理,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單純地開發和修建水利工程。為此,需要調整現有的水利投資機制,滿足為合理配置水資源所需的資金,改正現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2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我省水資源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貯存形式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通過水循環逐年得到更新。由于獨特的侵蝕型喀斯特高原環境山高谷深,地表破碎,峰叢洼地廣泛發育,河流時明時暗,干谷和季節性河流普遍存在,河間地表與地下分水嶺往往不一致,喀斯特地下水以集中徑流為主,不存在統一的地下潛水面,且水流流向具有或然性。因而,經常產生“天上降水,地上無水”的喀斯特缺水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根據小流域的特點和水土流失的規律,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從山上到山下,從坡面到溝谷,合理布設各項措施,使之形成立體的、相互聯系協調的綜合防護體系。
3大力提倡節約用水。在科學合理用水的同時,要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一是編制區縣城市節水規劃;二是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制度,實施超計劃、超定額加價收費方式,做到“三同時、四到位”;三是做好節水宣傳、提高公眾節水意識;四是積極推廣節水器具、節水技術和節水新工藝,推進中水回用工作;五是開展創建“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小區”,“節水型單位”活動,施行節水先進單位(個人)獎勵制度。
4加大水土資源預防保護的力度。防重于治,任何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均須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大預防保護的力度。例如對于水土流失而言,治理是被動的,預防是主動的,治理所需要的代價大,預防所需要的代價小,可以把土壤流失止于初始期。要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從根本上遏制人為新的水土流失。
5制定適當的防污減災對策。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特點的水污染防治技術經濟政策。一是加強節約用水。二是推行清潔生產。三是實施污水處理后回用。四是采用適合當地特點的廢水處理工藝與技術。五是制定適合各地特點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標。六是實行“污染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等經濟政策。七是重視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的開發和成套設備的制造供應。
6大力建設生態自我修復工程。針對貴州降雨豐富,氣候濕潤,植物生長快的有利條件,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區域,大力實施生態自我修復工程。從已經開展的生態修復試點縣和示范工程看,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護措施得力,效果十分顯著,工程實施后第2年就能看到成效。實踐證明,在停止或減少人為干擾的情況下,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和調節能力,可實現自然植被的盡快恢復。這是尊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加快生態化建設的重要辦法。
7大力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體系,根據提高總體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城鎮化。在建設現代農業、控制并逐步壓縮農業用水的目標下,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現代農業體系。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及科學技術水平,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城鎮和鄉村。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