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林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把“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條具體路徑。十七屆三中全會在確定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時,提出:“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結合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背景,中國在吸取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經驗時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特點和經驗
農業現代化道路起始于發達國家,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背景,土地私有制為基礎,政府適時的農業政策、財政金融支持為手段,使農業走上現代化道路,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第一、鼓勵土地適度集中經營。美國1862年推行《宅地法》,農業土地是“成人皆有、小塊占有、免費所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分散土地所有制。隨著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農業中的小土地所有者經營困難,租讓或者出賣土地,大土地所有者也愿意擁有穩定的地租而租讓土地,同時存在大批無地農民愿意成為佃農。自19世紀末期開始,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介入出現租佃經營的大農場,并導致土地的大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美國農業開始走上機械化、化學化、規模化經營的現代化道路。法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人多地少,有戀土情結的國家,積極制定鼓勵土地集中經營的政策。比如:規定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國家辦理養老保障;政府出資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鼓勵他們離土離鄉,到國營企業工作;規定農場土地只能由一個子女繼承,鼓勵家庭成員農場聯合經營,等等。通過這些措施,引導土地集中經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政府適時的政策導向和支持。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各國都采取鼓勵和支持農業的政策。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包括對農業資源的保護政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農業信貸政策、風險保障政策等。美國政府每隔5年就出臺一個“農業法案”計劃,該法案用作今后5年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應財政預算的依據。以2007年12月1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07—2012年農業法案》為例,法案的核心是對農業種植的補貼,總額是2860億美元。這些政策有效減少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對農業的影響,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法國政府在歐盟框架下采取一系列的農業支持政策,突出表現為對農業的公共支持,如: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加工業和產品促銷;農村空間規劃及投資;林業的持續管理;研究和教育;社會保障和互助;農業的一般性服務。從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政府對農業公共支持的數量增長很快。1990年,每個農場平均補貼額為8200歐元,到2001年,達到19600歐元,增長了一倍多。2001年,法國農業的公共支持總額為280億歐元,比2000年增加2.4%。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保障這兩個大的領域支出最多,占全部公共支持總額的84%。這些支持政策使法國作為“歐洲的農業大國”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第三、農業合作社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戰后,美國經濟飛速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農業現代化的服務體系,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成為一個鏈條,實行組織化、產業化經營。美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大致可以分成供銷合作社、信貸合作社、服務合作社等種類。這些農業合作組織,自發組織、服務收費、自負盈虧,在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產供銷協調、解決了農戶、農場和市場的諸多矛盾、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工農融合,大力推進了美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日本作為人多地少,山地較多的國家。存在農業分散經營的狀況,但是,日本政府通過各種農業立法,如《農業協同組合法》鼓勵發展農業合作組織,政府給予財政、金融優惠政策,同時,要求“通過其從事的事業,為組合成員及會員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為目的,不得以盈利為目的從事其事業”。與日本不同,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在為合作社成員服務的前提下,以盈利為目的。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在法國政府“專業化分工”的農業政策指導下,出現農業互助組織、專業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互助信貸組織三種類型。這些按照法國農業形成的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而形成的相應的專業合作組織,在生產、加工、制成品銷售環節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通過更加專業的分工,提供專業的服務,簡化農業機械配置,提高了法國農業現代化的效率和水平。
二、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背景
中國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必須研究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背景。
第一、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惡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環境。我國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具體表現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農村的勞動力流動受到城鄉戶籍制度生分割的制約;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供給不平衡;城鄉空間規劃分割,等等。這種二元結構矛盾使得農業現代化必要發展環境的支持。
第二、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硬約束。我國存在土地資源絕對數量與人均占有數量之間的矛盾。以我國目前13億人口計算,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30039.2千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2%,約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畝,有666個縣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0.8畝的警戒線,有463個縣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0.5畝的危險線。同時,耕地數量不足與質量弱化同時并存。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全國高產田占農村耕地總面積的21.5%,中產田占37.23%,低產田占41.2%;全國耕地面積中水產田占41.2%;而水土流失面積約占35%,沙漠化面積約占2%,鹽堿地面積約占6%。再加上農村人口絕對增長與土地面積減少,使本來已經緊張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第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面臨制度約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經營制度。這個制度導致的現實是一家一戶農戶的分散經營與走農業現代化道路要求的規模經營存在矛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在既有的制度背景下,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相應的制度創新。
第四、農業現代化缺乏金融制度支持。我國的《物權法》規定,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沒有抵押功能,我國的金融貸款制度規定,貸款必須有抵押。沒有抵押條件的農戶將失去農業現代化的自生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三、啟示
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程表明: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由于特殊的國情,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一、要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要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在既有的土地制度上,借鑒世界農業發展的
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的土地流轉制度。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仍需要相應的制度創新。一是明確產權主體。明確以村為主體的農村產權制度,由村民委員會依據法律在其管轄的集體范圍內行使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及其財產收益權。二是建立流轉市場。要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促進土地經營權市場化流轉和合理配置。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評估承包土地經營權,并給予相應的“經營權憑證”,作為行銀行抵押物。
第二、進一步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世界各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歷程表明,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政府支持和保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加大農業、農村公共產品領域的投入,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大型公益性設施的建設投入等,優化農業、農村的發展環境。二是健全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做到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三是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逐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四是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必須建立一種適合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金融體系。一是以農村信用社為突破口,把農村信用社改造為股份合作制商業金融組織,逐步形成有競爭力的服務農業的小型金融企業。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政府為主導的政策性金融服務體系;市場化運作的農村信用商業金融體系、政府指導,農民自治,滿足村鎮農戶小額資金需求的合作金融體系。二是發展以國家為主體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采取企業、農民與保險公司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農業風險基金,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為銀行防范信貸風險設置一條保障線,以保護銀行持續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四是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政府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
第四、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解決人多地少,提高農民收入,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機制,必須制定統籌城鄉發展措施。一是要統籌城鄉空間規劃。要節約集約的原則,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定位和發展趨勢,布局城鄉發展空間。要在城市和鄉村的規劃中,注重保持城鄉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避免鄉村“城市化”。二是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要發展“以城帶鄉”的產業,發揮城市產業服務的功能,圍繞農業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圍繞農業產業企業搞好信息、技術、市場銷售服務。三是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中,規定一定投資比例,對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和改造。要在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中,規定一定比例向農村傾斜,確保城鄉協調發展。建立符合農村實際,政府組織引導,農民自愿參加,政府、集體、農民多方籌資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四是要消除影響農民就業的體制障礙。要完善政府主導的城鄉人力資源市場,使城鄉勞動者求職有方向,就業有去處,維權有人管。要統籌城鄉勞動力培訓,規范城鄉勞動用工管理,嚴格按照《勞動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第五、要建立服務現代農業的農業合作組織。現代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現代生產工具,實行現代管理,面向市場需求,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發展的高效農業。這種農業發展模式需要相應的農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國家要從支持農業發展角度,對農業合作組織給予財政和金融支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相應的稅收優惠。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