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靈艷 高啟順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我們的體育課堂上,不僅要把教材內容上的生動,運動量和強度合理,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的健康教育。
研究對象,中學生為樣本,從中隨機抽樣選定1200人。每個年級400人,其中男、女生均為600人。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29.3%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在強迫癥狀方面,34.8%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影響體育課練習效果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有的學生因生理問題,不敢表現自己。(2)有的學生因懶惰,而怕苦怕累。(3)有的學生因體質差,學習動作時接受能力差,而產生自卑心理。(4)有的學生因不良的個性心理,而孤僻、心理自閉等。(5)有的學生因嬌生慣養,練習時不能和同學很好的配合,遇挫后不能正確對待。(6)因家庭、學習成績等外界因素造成狹隘、妒忌、孤僻等心理問題。(7)有的同學因不愿在眾人面前練習,怕丟人而逃避練習。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克服學生的心理問題。能調動有利于教學的積極因素,服務于教學。
1、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練習再講解示范,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探索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動作要領,發揮其主體作用,這種先學后教的方法,比起那種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的傳統教法,學生更樂于接受前者,對所學內容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記。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和喜愛程度及其從體育活動中獲得的愉快的情感體驗,是學生達到良好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運用多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法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使他們愛上體育課,這對具有強迫癥和抑郁癥的學生,能夠起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作用。

2、在課堂上提倡相互幫助。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于體育差生更需要幫助,充分利用學習成績的微小進步去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正確對待自身不足,從而消除自卑心理。對學生提出的練習要求要適當,教學內容和形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標,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3、通過合理的組織教學比賽。樹立正確的競爭觀。體育競賽中,學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緒、態度等特征暴露特別快。比如跳高比賽中,學生面對一個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顯露。但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卻面面大觀。成功者的喜悅與得意溢于言表;失敗者的氣餒與沮喪、急躁與沖動、緊張與焦慮、膽怯與自卑等表現各不相同。人的能力適應挑戰性是人產生快樂并堅持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比賽中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競爭學會享受成功的喜悅,也讓失敗者樹立只有拼搏才能取得成功的觀念。使學生經過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不斷體驗,增強耐挫能力,保持穩定的情緒、樂觀的心境,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泰然處之。
4、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體育教學以身體活動為主要形式,而身體活動并不僅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還伴隨著知識的信息、心理的活動、情感的體驗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時出現。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刻意安排艱苦的環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營造緊張的氣氛,培養學生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結構健全的個性心理;可以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伴以優美動聽的旋律,讓學生通過充分展示外形的動作來表達內在的情感,從而發展個性,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氣質,提高審美意識,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如韻律操、體育舞蹈等);還可以通過體育實踐體驗成功感,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5、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集體性、社會性。體育課上的各種活動都會反映個體之間相互交流、交際的能力,善于交往的學生一般都能較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心理處于比較平衡的狀態,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注意從自身行為出發,在同學生的往來交往中調整改進教學,鼓勵學生與教師、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交流,培養他們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消除因隔閡而產生的心理緊張和壓抑,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讓他們在真摯的交往中培養學生們良好的道德情操。